14
A+ 大本报通讯员 张景馨 张子坤
距离根河森工公司54公里的山脊线上,耸立着一座24米高的银色铁塔,它是林海深处的“眼睛”———311瞭望塔。通往塔基的坡路陡峭连绵,裸露的岩石和盘结的树根是唯一的落脚点。
7月21日,又到了瞭望员王云泽换班上塔的日子,一大早,他便早早收拾好生活物品,跟随单位的运送车辆抵达山脚下。山路崎岖不平,通往塔房的路只能靠王云泽自己步行走上去了。只见他背着一个圆鼓鼓的背包,弓着腰向前行进,包里面塞满了维持一周的米、面、蔬菜和清水。自2017年上塔工作以来,这样的负重攀爬是他每次换班上塔雷打不动的“运动项目”。
“311无事,天气多云,风力2至3级,汇报完毕!”每天清晨7时,王云泽的声音透过无线电波传向几十公里外的根河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每一个字都清晰、响亮。这个以地理坐标命名的塔号,是覆盖根河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防火监测网络最末梢的神经节点。
随后,王云泽熟练地举起高倍望远镜,缓缓扫过目之所及的山野,深浅不一的绿海,层层叠叠,延伸至天际。他的左手固定住高角度定位仪,右手则摊开用覆膜保护的地形图。每一次瞭望,都是一次与地形的深度对话。王云泽的目光在望远镜、定位仪刻度盘和地图上的等高线、沟壑标识间来回移动,将方圆数十公里内山势的走向、沟谷的分布、植被的类型,像刻印一般输入脑海。“碰上大风天,铁塔能晃出去半米多,人站在上面像坐船,但要是真的发现火情,那才最揪心。”王云泽边说边瞭望。
在王云泽看来,铁塔就是观测火情的前哨。所以每到上塔工作时,他都严守规定,每小时整点进行一次瞭望和汇报,风雨无阻。即使在深夜,即便电闪雷鸣,他仍然爬上塔梯,只因他深知,闪电是林火最大的引信,雷暴天一点也马虎不得。
八年如一日的坚守,练就了王云泽的“看家”本领:他通过肉眼观察便能看出远处烟雾的色泽、形态、飘散速度,再结合风向风速,便能初步判断烟雾的性质。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宝贵的经验,王云泽连续三次都在零星火苗刚蹿起、尚未形成燎原之势的关键时刻发出预警,为山下扑救队伍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黄金半小时”。
生活在林区的人都知道,GPS定位仪、高倍望远镜和无线电通信设备是瞭望员的“三件宝”,王云泽总是把这“三件宝贝”带在身边,每当发现可疑烟点,他都会迅速锁定方位,手指在GPS屏幕上快速点划,精确标注坐标。同时,用望远镜紧紧追踪烟雾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高度、扩散范围、颜色深浅……并将所有关键信息快速整合。随后接通无线电,汇报实时情况。
“山上的‘电子眼’能精准捕捉到热源,锁定大概位置,但林子太密,地形复杂,有时候机器也会‘看走眼’。这火是真是假,是大是小,往哪边烧,还得靠人在这儿盯着、判断。”王云泽翻着他那本厚重的工作日志说。笔者注意到,纸张因时间久远和频繁翻动已泛黄卷边,这本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天观测的经纬度、时间、天气、观测到的烟点特征、最终核实结果和处理过程……这些数据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就成了预判火险的“经验库”。
当笔者问到王云泽常年独守高塔会不会感到孤寂时,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过身,指向塔屋内挂着的几幅手绘图。那是几块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对比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年份。“你看这片林子,是2019年那次雷击火打的,当时烧得一片焦黑。现在,桦树苗都蹿得有三米多高了,密密麻麻的。看着它们一点点长起来,就不会感到寂寞了。”言语间,是王云泽对这片森林生命力的朴素赞叹。
不知不觉夕阳西沉,铁塔长长的影子投在山坡上。王云泽也完成了当天第11次整点汇报,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在这片他亲眼见证、亲手记录的森林里,每一次平安的播报,都无声地诠释着守护绿色的铮铮誓言。
谈及以后如何守护好这片森林时,王云泽的目光望向更远的山峦,他说:“科技越来越厉害了,‘森林眼’能覆盖很多看不到的死角,省了不少力。但机器有时会有盲区,也会发生故障,还有它分辨不了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眼睛’就得看得更仔细了。”他下意识抚摸着腰间那部外壳被磨得发亮、按键字迹已模糊的对讲机,动作轻柔,像对待一个“老战友”一样。随后,他说道:“守着这片林子,就是守着一份念想。等我退休了,这片绿,就该交给更年轻的娃们,还有那些越来越聪明的智能‘家伙’,这片林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守望茫茫林海是人与山最直接、最质朴的连接,这里有王云泽无法言说的职责,也有他对这绿水青山最美好的寄语和最深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