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范朋:十年护林路一生爱绿情

凌鹤闻
2025-08-19
1810

本报通讯员 刘继阳 付英军

在大杨树林业公司,有这样一位“90后”,他用十年青春汗水浇灌初心、锤炼本领,从一名普通的管护员成长为技术骨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务林人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大杨树林业公司宜里林场技术员范朋。


从到林区工作的第一天起,范朋就立下誓言:“我要扎根在基层一线,贡献自己的青春,守护好这片绿色林海。”他将这份誓言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年均巡护300余天,累计行程10万公里,他所管护的生态功能区内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溪流都印下了他的足迹。


认真、仔细是范朋工作时的准则。巡护中,他养成了“事事留痕、件件较真”的习惯。翻开他撰写的10余册巡护台账,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火险隐患位置、植被生长状态等信息都记录在册,这些台账也是大杨树林区“生态档案”的鲜活注脚。除了记录信息,范朋还特别注重宣传工作,每次巡护出发前,他总会带着厚厚的一摞宣传册,遇到进山作业的农户就主动递上册子,用唠家常的方式为他们讲解法律法规,让“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理念在林间地头落地生根。


在范朋心中,选择成为管护员,就要承担起护林有我的责任和使命。2021年深秋,范朋在协助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时,连续三天的大雨使得山路泥泞,难以通行,他没有丝毫犹豫,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配合公安民警勘察违法地块边界,记录植被破坏情况。回到单位时,他浑身都湿透了,当晚就发起了高烧。后来得知因为他的记录,使得公安机关获得有力证据,最终成功破获2起违法开垦案件时,他捂着仍发烫的额头笑着说:“值了!这些林地今后能重新长起树苗,再累都值得。”


凭借着这份执着,在范朋担任管护员期间,累计发现并制止林政违法行为百余起,协助排查非法开垦类案件373起,使得153.57公顷面积的受损植被重焕生机。在他心中,每一次巡护都是在与森林的对话,每一次制止违法行为都是在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承诺。


2019年,范朋调入森林调查设计大队,为了尽快适应新角色,他成了队里最“拼”的人。白天跟着老技术员钻进密林,测绳、罗盘仪从不离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不同林分郁闭度测算公式”“样地设置规范”等内容。晚上,他抱着《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逐字啃,对着CAD绘图软件反复练习,常常在电脑前熬到深夜。经过理论实践和实际操作的磨炼,他很快就掌握了技术核心,随后主动请缨参与了《2018年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火塔防重建占地项目使用林地植被恢复造林调查设计》,承担起最复杂的“植被恢复地块立地条件分析”任务。三伏天里,他顶着高温在待恢复区域徒步勘察3天,记录下200余组数据,最终形成了报告,并因数据精准、方案贴合实际,获得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开展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重点项目中,他既当“勘察员”,又做“绘图师”。一次复核森林抚育设计图时,他发现一处地块标注的“抚育强度”与实际林分密度不符,便第一时间联系外业组重新勘察,避免了100余亩林地因设计偏差可能出现的过度抚育风险。这份“较真”让他负责的内业绘图工作连续3年零差错,为公司营林生产目标的精准落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护林不能只靠脚底板,更要靠科技脑瓜。”这是范朋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日常积累的经验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他深知传统管护方式效率有限,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编程知识,结合林业技术研发系统,成功开发出“森林污染保护大数据系统”“森林火灾预警与应急响应系统”,并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从青春懵懂的“新兵”到技术过硬的骨干,范朋用脚步丈量林海,以科技赋能守护森林,让青春力量在林海间绽放光彩。正如他常说的:“护林人脚下的路有多长,森林的安全线就有多宽。”这份对绿色的执着,正是新时代务林人最动人的模样。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