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王宏轩
随着秋风渐起,寒意袭来,您是否感觉膝盖、腰背、手指关节又开始隐隐作痛,甚至僵硬不适?这种“天气预告”般的关节不适,在林区尤为常见。别担心,这未必是“冻”出了大病,但确实是关节在向我们发出“养护信号”。今天,我们就从医学角度聊聊,为何天冷关节易不适,以及林区人该如何科学应对。
寒冷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关节炎,但它是诱发或加重关节症状的重要因素,原因有三:
1.节滑液“变稠”: 低温下,关节内的滑液粘滞性增加,流动性减弱,润滑和缓冲作用下降,关节活动时摩擦感增强,引发疼痛和僵硬感。
2.肌肉血管“收缩”: 身体遇冷,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这导致流经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流量减少,局部组织(包括神经末梢)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清除减缓,从而引发疼痛和僵硬。
3.本体感觉“迟钝”: 寒冷可能使关节周围的本体感觉神经变得不那么灵敏,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活动时更容易产生微损伤或不适感。对于已有关节炎的患者,关节本身存在软骨磨损、骨赘增生、滑膜炎症等问题,对上述寒冷效应更为敏感,疼痛加剧尤为明显。
以下这些误区您踩雷了吗?
1.误区:“我关节怕冷,肯定是得了风湿/类风湿!”
不一定!骨关节炎是寒冷诱发关节痛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在负重关节(膝、髋)和中老年人群中。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寒冷是诱因之一,但通常伴有晨僵时间长(>1小时)、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疲劳等症状,需专业医生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相关指南)。
2.误区:“多穿点捂热了就行。”
保暖是基础,但单纯保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如软骨磨损、炎症)。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反而削弱关节保护,加重负担。
科学养护策略
1.“由内而外”保暖是基石:
重点部位加护:护膝、护腰、厚袜、手套必不可少。选择透气保暖材质,避免局部过度出汗潮湿。
“洋葱式”穿衣法:林区早晚温差大,多层穿着方便增减,保持核心体温稳定。
室内防潮保暖:保持居所干燥温暖,使用电热毯或热炕头预热被褥(注意安全),避免关节直接接触冰冷地面或墙壁。
2.“动静结合”锻炼是关键:
温和热身是前提:起床后或久坐后,先在室内活动关节(如勾脚、活动手腕、缓慢屈伸膝髋),待身体暖和、关节灵活后再出门或进行劳动。
强化“护膝肌”:股四头肌(大腿前侧)是膝关节的“天然护膝”。推荐简单有效的居家锻炼:
坐姿抬腿:坐直,缓慢抬起一条腿至水平,保持5-10秒,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组,每天2-3组。可在脚踝处加小沙袋增加强度。
低冲击运动:游泳、室内骑固定自行车、太极拳是非常适合关节不适者的运动,能改善循环、增强肌力、保持灵活性。林区户外散步选择平坦道路,注意防滑。
避免过度负重与冲击:减少爬山(尤其陡坡)、提重物、长时间蹲跪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
3.合理利用“热疗”缓解不适:
热敷/泡澡:睡前用40℃左右热水袋或热毛巾敷疼痛关节15-20分钟,或温水泡澡,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依据:物理疗法)。
注意:急性红肿热痛(可能有炎症)时不宜热敷!皮肤感觉迟钝者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林区智慧:可尝试将粗盐或黄豆炒热装入布袋热敷(注意温度控制)。
4.体重管理“减负担”:超重是膝、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能显著降低关节负荷,改善症状。
5.均衡饮食强筋骨:
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豆)摄入利于肌肉修复维护,适量补充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深绿色蔬菜)有益骨骼健康。林区特产如黑木耳、蘑菇等富含多糖等营养成分,是健康饮食的好选择,但需注意**科学食用,不轻信其‘治疗’关节炎的功效。
6.规范用药“遵医嘱”: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凝胶、贴膏)或口服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若疼痛持续加重、关节肿胀变形、活动明显受限,务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才能获得处方抗炎药、关节腔注射、物理治疗甚至手术等精准治疗,切勿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或轻信偏方!
林区的寒冷对关节是个考验,但科学养护能有效应对。记住:保暖是基础,运动是核心,减重是助力,用药需谨慎,不适早就医。从现在开始,给您的关节多一份科学的关爱,让它在寒冷的季节里也能活动自如,陪伴您更好地享受林海雪原的生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关节骨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