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包文君
2025-11-11
652□本报通讯员 孙国玲
“小钟,剥线时要注意力度,既不能伤着铜芯,又要把绝缘层剥干净,这可是固定电话维修的关键第一步!”近日,克一河森工公司综合服务中心维修车间里,从业32年的老师傅李凤军右手握着钳子,左手拿着电话线,为新员工演示线路维修技巧。这温馨的带教场景是该中心创新推行“4+2+4”式导师带徒体系的生动缩影。
面对新员工增多、骨干员工退休、核心技能传承断层的难题,该中心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经过调研岗位需求,最终确定“4+2+4”带教模式:4名深耕一线的资深老员工为“第一梯队导师”,两名业务扎实的青年骨干为“第二梯队导师”,结对培养4名新入职员工。“我们要让经验有传承、技能有传递、新人有成长,绝不让传帮带走过场。”该中心党支部书记梁建军在启动会上说。
“师傅,您上次讲的应急通信设备调试方法,我还有点没吃透。”午休时间,徒弟高宇拿着笔记本找到青年骨干师傅房静文请教。房静文作为“第二梯队导师”,不仅熟悉数字化工具,还能有效配合徒弟的学习节奏。他当即带着高宇来到通信机房,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讲解:“你看,这个参数要根据信号强度实时调整,上次在暴雨中抢修时,就是靠这个技巧快速恢复了信号。”综合服务中心施行“两辈师傅协同、师徒双向绑定、培养全程闭环”工作机制,明确要求要以“实战化、精准化、长效化”为目标,搭建“老带新、强带弱”的人才培养桥梁,确保传帮带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实战是最好的练兵场。该中心将徒弟们纳入重点工作专班,让他们在“真刀真枪”中成长。今年6月中旬,在光纤悬挂作业中,高宇跟着师傅们顶着烈日爬上电杆。“刚开始我连工具都拿不稳,师傅们一边教我安全规范,一边演示布线技巧。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光纤悬挂任务了。”高宇笑着说。在后勤电力改造中,师傅李凤军、孙洪涛和徒弟宿连杰组成的攻坚小组,共同拟定照明系统改造方案。“从现场勘测到方案设计,师傅们把每一个细节都教给我,最后方案落地时,我特别有成就感。”宿连杰说。
老师傅们注重“德技并传”,在带教中主动分享职业成长经历,引导徒弟树立“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技能传承与素养培育同步推进。如今,“4+2+4”体系成效显著,4名新徒弟全部通过“入门期”考核。下一步,该中心计划将网络通信、信息化服务等新兴岗位纳入带教体系,还将开设“师徒微课堂”,让经验传承更高效。“我们将继续打磨‘4+2+4’模式,让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力量。”梁建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