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布仁巴雅尔与世长辞

郭卫岩
2018-09-20
2308

 9月20日,著名音乐人,创作人科尔沁夫发文称:“今天2018年9月19日,清晨得到悲伤的消息,悲痛不能自制,布仁巴雅尔老师一路走好,人生无常,天堂草原他日再会。”布仁巴雅尔老师则是吉祥三宝一家中的“父亲”,享年58岁。

  布仁巴雅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名播音主持人,呼伦贝尔学院院长助理、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及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团团长。他从小在草原深处长大,过着游牧生活。他在北京这个大都市工作了近20年,虽然离开草原已经很长时间,但他对草原还有着深切情感。他一直在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作为城市人的他对草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理解与感情,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歌声中。

  网友朋友圈截图

     【延伸阅读】

  歌唱家布仁巴雅尔变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百位百岁老人

  为了创作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布仁巴雅尔多次去呼伦贝尔的少数民族采风,当地的玛利亚•布老人将一首一首快要失传的民歌唱给布仁听。布仁看着眼前动人的场景,举起手机拍了一组照片。就是这么一个举动,让他下了一个决心,他要用另一种方式为那些随时会老去的人留下生动的影像……就这样,布仁巴雅尔无意中从一个歌唱家变身为了摄影师。

  布仁巴雅尔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巴尔虎左旗,喜欢唱歌的父母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歌手。少年时,他就表现出能歌善舞的天分。放羊时他听别人唱歌,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刚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去牧区演出,还不会说汉语的布仁唱了当时流行的几段样板戏,马上引起了轰动。16岁那年,布仁先去了内蒙古艺术学校,然后又到了呼伦贝尔艺校学习声乐。在这里,他遇见了中学时代的同学乌日娜,两个人的恋情从此开始。

  1990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乌日娜留校当了老师,布仁也来到北京,在国际广播电台做了名记者、编辑。一年后,他们的女儿诺尔曼出生。

  在此之前,布仁头顶的天空,是茫茫呼伦贝尔草原的蓝天白云。走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布仁心里不时涌起对草原的怀念。一天下班后,他骑着自行车,闻到空气里有一丝熟悉的味道。他用力地吸了吸鼻子,这是好熟悉的家乡的气味。他用力地蹬着自行车,最后追上了一辆运垃圾的马车,他闻到的是马的味道。那一天,布仁看着马车隐入车流当中,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回家后,他和妻子商量,打算要把女儿送回父母亲身边抚养,希望女儿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内蒙古文化。

  女儿2岁多,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她却只会说汉语,马上要忘记蒙古语了。布仁和爱人商量,在家里和孩子说蒙古话,为她创造语言环境。那天,乌日娜回到家里,只见布仁正和女儿在对话聊天。女儿用蒙古话问他,星星是什么?月亮是什么?乌日娜觉得很有趣,她建议丈夫把这些对话录制下来,谱成曲子。布仁转念一想,要是变成歌曲后,女儿一直唱一直唱,她就不会忘记蒙古语了。

  直到2006年,因为一个难得的机会,布仁写给女儿的这首《吉祥三宝》在春晚上一炮走红。其实,这首歌的走红让大家都有点意外。草原的音乐应该是舒缓辽阔沧桑的,可这首歌却是很清新的,大家都很好奇。布仁意识到呼伦贝尔的民族音乐远没有被传播出来。自此,布仁和妻子乌日娜开始投身民族文化的寻根工程,积极从各种民间音乐中发掘素材,吸收养分。

  布仁先从妻子乌日娜的民族鄂温克族开始,他走遍了鄂温克民族聚居区采风,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古老民间音乐,整理了鄂温克族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大部落不同风格的民歌精品,并且将这些各具特色的音乐再次创作,制作成了中国第一张原生态唱片《历史的声音》。唱片一经发行,就长时间地占据了各大音乐排行榜的前三名。

  布仁相信不久的将来,热衷于民族文化,热衷于文化寻根的人会越来越多。一次次的采风带给布仁巴雅尔艺术上丰厚的收获,同时也给他留下了很多遗憾。他经常想,录音机留下的只有旋律,却无法留下老艺人们演唱时的神态和表情,他们在处理每个小拐弯时是个什么状态,当时穿着怎样的民族服饰,还有老人们的相貌……这方水土所赋予的独特的面孔,要是能记录下这一切那该多好啊。

  为了创作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布仁曾多次去呼伦贝尔敖鲁古雅民族乡拜访使鹿鄂温克部落的玛利亚•布老人。老人脑子里储存着大量濒临失传的民歌,她一首一首唱给布仁听,让布仁惊叹不已。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布仁得知,几年前,老人身体突然不行了,按鄂温克传统习俗,家人把老人送进了山里等待最后的时刻,没想到生活了一辈子的森林给了玛利亚第二次生命。老人平静地讲述自己起死回生的经历,似乎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她坐在草地上,布仁坐在她的脚边,边听边唏嘘,那一次,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2016年10月8日,布仁巴雅尔拿起手机,为当时115岁的玛利亚•布老人留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从这位国宝级长寿老人开始,布仁开启了为呼伦贝尔老人打造民族影像志的旅程。

  每位老人都有故事

  使鹿鄂温克部落隐藏在大兴安岭深处,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微型族群,也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玛利亚•索老人今年97岁,因为德高望重,被使鹿鄂温克人尊称为“最后的酋长”。为了拍到她的照片,布仁在向导的带领下,先是开车,然后是骑马,最后步行,用了三天时间才见到了玛利亚•索。老人的脸上没有酋长的威严,更多的是一个年长者的慈祥和岁月的沧桑。老人一口气唱了近十首民歌后,又给布仁吹起了口弦琴。听到琴声,几只驯鹿从远处跑来,安静地凝视着老人。布仁仰卧在地上,专注地记录着这绝美的画面,任由调皮的驯鹿从他身边踏过。

  太阳要落山了,布仁也要离开山林了。老人哭着说:“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布仁转过身,再也忍不住一直要奔涌而出的泪水。鹿鸣声声,仿佛在向他告别。他在想,驯鹿的传说,老人的故事,都会慢慢远去,连同整个民族的记忆,如何让这些活化石一样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得知布仁要来给自己拍摄,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老人门德陶特依然亲自安排了一场庄重的祈福仪式。她让七个孩子带着家人都赶来了,蒙古包的角落里也坐满了人。

  老人特别健谈,她告诉布仁,丈夫很早因病去世,自己也落下了残疾,她一个寡妇拖着七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热心的邻居看她一家生活实在困难,就帮她申请办理残疾人证,这样每个月可以从国家领到一份补助,还会有一些照顾。后来残疾证终于办下来了,老人感谢了邻居,独自站了一会儿,然后把它扔进了垃圾箱。布仁问老人:“为什么不接受补助?毕竟当时的生活那样艰难,如果接受了,多少会减轻一些压力。”老人家笑着说:“如果我接受了补助,说不定我今天就变成整天坐在政府门口要饭的那种人了,我的孩子哪还能个个成为大学生?”“7个孩子都成了大学生?这太难以想像了。”布仁看着老人身上洋溢着草原民族特有的坚韧与乐观,心想这也正是他一直寻找和记录的东西。老人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草原歌手,她的大儿子是草原著名的作曲家,他作曲的《月光下》传遍整个内蒙古大草原。祈福仪式最后,布仁和门德陶特一家人唱起这首歌,外面寒风呼啸,整个蒙古包却瞬间温暖起来。

  拍照时,门德陶特特地穿上件艳蓝色的袍子,戴上巴尔虎特有的白色头帕,在寒冷的雪地上,迎着灿烂的阳光微笑。布仁被老人的笑容感染了,他边拍边说:“您能露出仅有的一颗牙吗?”老人咧开嘴大笑:“不是一颗,是两颗,是两颗,看清楚没?”布仁看着镜头里的老人,想象着她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是多少人心中的女神。

  告别老人,布仁走在早春还未变绿的草原上,他知道此时的草原孕育着希望,象征着传承,就如草原上的老人和孩子,这才是最美的草原。布仁回头看,门德陶特老人依旧站在草原高处,风吹起她的长裙,老人的歌声随风飘进他的耳朵。布仁没有听出歌词是什么,但音乐很神奇,他能感觉到这是老人送给他一路平安的祝福。

  照片记录着逐渐逝去的传统和信仰

  新巴尔虎右旗有名气的人是养驼的关布老人,他的家在广阔干旱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克尔伦河从这里进入中国,缓缓注入呼伦湖,河漫滩形成大片盐碱地,特别适合骆驼生长。他的驼群一度壮大到一百多峰,因此成了草原上有名气的人物。

  布仁决定要去拍摄时,遭到了向导的坚决反对。“布仁老师,那个地方广阔干旱,人迹罕至,没有信号和人烟,很有可能遇见熊、狼和蛇,以及各种危险的变异虫子……”布仁还是坚决要去,他一个人驾车在路上,遭遇了九级大风和沙尘暴,道路中蜿蜒漂移的沙流,几乎埋没了他的越野车。一周以后,布仁找到老人,他远远地看到老人骑在一座领头的骆驼上,身后是一队长长的骆驼,清翠的驼铃声仿佛是人世间唯一的天籁之音。布仁赶忙拿起照相机拍摄下这个场景。

  在根河市,布仁拍摄107岁的汉族老人刘训兰时,他想用一些光线的处理来美化照片,但总发现照片上的人物很呆板。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技巧:他让老人坐在自己的床上,不用管他在做什么。此时,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老人若有所思地眺望着远方,布仁快速地摁下按键,一张采用最简单的自然光拍摄的人物照片仿佛就像油画一般让人惊叹。

  81岁的鄂温克族老人辛桂荣是一种发酵饮料噶瓦斯的传承人,她拒绝了许多商人购买配方的要求,坚持免费赠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和了解到这种家乡的饮料。76岁的蒙古族老人德力格尔塞汗年轻时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性,她缝制的每一件蒙古袍都极尽完美,在电视上看到不好好穿蒙古袍的人,她就会非常生气,非常挑剔。95岁的满族老人宝达坚持自己民族的待客传统,为了款待第一次上门的客人,作为主人和长辈的他又是张罗着炖肉,又是献哈达送红包。

  一张张图片,记录着老人们脸上逐渐逝去的传统和信仰,也不时地让布仁经受着心灵的洗礼。“每位老人都是一座山,拍摄时我只能用仰视的视角,蹲下、跪下甚至趴下,站起来和他们平视,我根本无法按动快门。即使在最矮的山峰面前,我们仍是渺小的。呼伦贝尔有着多元的文化,各民族的生活图景交织在一起。但无论是什么民族,人心其实都是一样的。”

  在这一座座山峰面前跪过近百次后,布仁真的感觉到了这项拍摄的意义。“我发现各民族老人身上有一点东西是共同的,他们是勤奋的、善良的,是善解人意、热情好客的,面对这些老人,我们自然而然会肃然起敬,会想方设法留住他们最好的瞬间。”

  2017年8月11日,布仁的专题影像展《呼伦贝尔万岁》,在北京美术馆举行。展厅内,近百幅内蒙古各民族百岁老人的生活照、纪念照、肖像照,以及充满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草原美景震撼着所有来宾。

  开展当天,照片里的主人公之一,97岁的蒙古族老人乌云专程赶到这里。布仁巴雅尔推着轮椅带她看完整个展览,兴奋地告诉她,等自己的百位老人摄影计划全部完成后,会把这些照片结集成册,送到每一位参与拍摄的老人手上。

  可就在展览开幕的第二天,坏消息传来,布仁巴雅尔拍摄过的沙驼老人刚刚去世了。8月20日,整个影展里的寿星玛利亚•布老人也以116岁的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

  布仁巴雅尔心里非常清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照片里的老人们都会一个一个离去,他们带走的,还有那些再也无人会讲的故事,再也无人会唱的歌曲,再也无人会跳的舞蹈……

  有朋友问布仁,一些民族的东西逐渐消亡,那是不可抗拒的趋势,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保留它们呢?布仁说:“草原的精神和文化已经浸入我的血脉,虽然它节节败退,可她还是她,有我一喊就泪流满面的名字。”(正北方网综合内蒙古日报蒙文报官方微信等)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