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特稿之二:中国机遇推动世界

spring
2017-01-19
2662

——2016我国经济发展亮点述评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机遇”已成为稀缺资源,谁把握机遇,谁就领先一步。

       改革开放近40年,加入世贸组织15年,一路风雨兼程,中国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者。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嬗变中,中国学习规则、适应规则,有效克服消极面,积极用足有利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快速发展。

       纵览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凸显。举目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日益加深,已成全球及各国发展的命运共同者。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中国机遇的内涵在不断扩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创新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包容的全球化“中国方案”,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以改革求治本 分享共赢机制

       变者,法之至也。

       全球经济的格局和走势正处在深度变化中。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长周期调整阶段。

       中国经济也在增速换档中步入“新常态”。虽然“三期叠加”的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的目光更长远。

       道在易而求之难,验在近而求之远。如何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把握机遇,尤其需要大智慧和新思路。

       世界在关注:陷入僵局的全球经济治理大棋,中国怎么走?

       中国有大局观。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并在短时间里实现经济增长,但当刺激计划结束后,经济增速也随之回落。”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坦言,经济刺激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已达到极限。

       政策抉择的迷雾中,习近平主席作出鲜明论断,强调金融危机后各国推出的周期性政策多是治标不治本,唯有充分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才能让世界经济恢复动能。

       从自身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有决心更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时,为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中国没有一味加速,“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负责任态度,更是中国广阔胸襟和大局观的集中体现。

       中国有新“药方”。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这些在西方媒体看来冷僻的组合词汇,在中国落地生根、焕发新生。

       进行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权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中国,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个个指向多年经济发展“沉疴”,项项关涉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重要检验。

       中国有好成绩。

       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6.7%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居首位。

       中国的经济结构更优。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内需不断扩大升级。

       中国的经济效益更佳。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快速增长,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足。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生和500多万中等职业学生毕业生加入劳动大军,人才红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日益提升、动能不断积蓄。“中国平衡经济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已成为全球共识。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中国方案正在笔墨间勾勒出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在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逐步加剧,一些国家筑堤拦坝,给世界经济河流“添堵”,甚至导致国家间政治摩擦,让全球经济航船行驶在颠簸的海洋。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积贫积弱、风雨飘摇,比谁都更懂得发展的重要和稳定的可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基于历史和现实作出的战略选择。

       “发展必须坚持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全球经济治理大棋盘下的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信心,让世界瞩目。

       “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规模巨大且日臻成熟的市场将为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以开放谋共赢、以融合促繁荣。

       内需不断扩大升级,对外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机遇,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

       以合作增活力 疏浚共赢通道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我们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承诺掷地有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开放推向更高更新阶段,推动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沪深港市场互联互通……一项项新举措,折射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进程。

       吸引外资,中国打造“强磁场”。

       2016年,预计中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约7850亿元人民币,连续2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热土。

       “强磁场”的背后,是中国的大格局和大机遇。

       主观层面,用大智慧打造大格局。中国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降低外资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从多个方面保证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内外资企业……中国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吸引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

       客观层面,用大空间提供大机遇。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市场潜力巨大;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正代替投资成为新的增长动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多的附加值。

       对外投资,中国提供新动能。

       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5.4%,2015年达到1180亿美元,连续5年居世界三甲之列;去年前11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55.3%,遍布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中国着力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也对发达国家拓展市场、增加就业、缓解债务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

       经济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

       面对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的潮流,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上作出坚定有力的回应——“搞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停下脚步,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同各自发展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多边、双边两个开放“轮子”一起转,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智慧彰显价值。

       中国积极促进经济一体化,不断推动金砖国家、中国—东盟的发展,推进亚太自贸区倡议,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与伙伴关系协定。以正在全力推进中的中日韩自贸区为例,三方一致认为,建立自贸区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促进区域价值链进一步融合,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方案全球瞩目。

       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积极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为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提供了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实践务实高效。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年来,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试验区内新注册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如此评价: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努力指引方向”。“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以普惠促均衡 夯实共赢基础

       “金砖五国”之一、G20“三驾马车”之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经济转型的出色成绩单,让世界渴望用中国钥匙,打开经济前行的新路。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们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新发展观背后蕴含的共享精神,正是中国主张构建包容型世界经济的底气所在。“好邻居金不换”。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每次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主席都会倡导当前国际格局下迫切需要的伙伴精神,一再传递同各方携手并进的合作意愿。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3年多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智慧不断地转化为世界智慧,通过实施“五通”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中国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

       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3年多来,开放的“一带一路”,朋友圈越做越大,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方案”传播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世界为之惊叹。

       中国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

       利益融合,是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中国将更多目光投到了发展中国家,投向所有人群,希望世界经济增长红利为各国人民共享。

       “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同样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公平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国的钱拿着不烫手,因为中国不附加任何条件。”这句打动人心的话,出自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总统之口。通过“一带一路”,更多打破了合作壁垒和附带条件限制的投资,正让塔吉克斯坦等国有机会获取资金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培育市场经济环境。

       中国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推及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正相辅相成地携手改善相关参与国的民生发展。

       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民众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转化为国内外民间资本热情参与的积极愿望和主动能力,为全球经济的共赢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民意基础。

       中国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创新产生动力。“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也正为全球和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不同于对抗、零和的陈旧思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更注重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对接。不仅满足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深刻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发展需要,在创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中实现共赢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也正不断激发新的实践。

       中国作为主导者和倡导者,成立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提供服务的独特优势,有效推动着世界实现均衡发展,体现了中国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全球治理担当。

       亚太自贸区建设加速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利马宣言》,标志着由中国推动的亚太自贸区倡议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是近年来来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重要体现,更是打破贸易壁垒、实现共同繁荣的可行之道。

       中国用“包容”一次次给出答案。

       一些人的疑惧打消了,一些人的信心增强了。

       曾有人对中国忧心忡忡,中国发展起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主席的承诺,正一步步走进周边国家的工地、园区、港口,变成现实。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受到冲击的今天,有人质疑,各国能力和水平有差异,自己能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吗?“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正一次次融入为全球提供的中国方案、公共产品,惠及各方。

       一路走来,中国用“包容”诠释着以和平崛起推动世界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标注着中国以合作共赢完善全球治理的战略选择,更让全世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理念、智慧与担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惠及自身,更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机遇。中国将不断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铸就携手共进的世界命运共同体。(来源:人民网)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