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用耳朵阅读。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有过用耳朵阅读的经历,那是一种非常有乐趣的阅读方式。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尤其在交通闭塞的小山村,没有电影院,书籍又少,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剩下的就是小人书和已经泛黄毛边的旧小说了,而且经过多次辗转借阅,那些书已被翻烂了,有的甚至缺页少角。
那时除了书籍,唯一的精神食粮只能从收音机中获得。我的父亲和母亲爱好音乐和文学,他们不惜血本,很早就买了收音机,那是一个体型比较大的半导体,只能收到中波,这在有着二百余户人家的山村,我家是有收音机的几户人家之一。每天早上,天刚放亮,父亲就会起床下地,拧开收音机,立时,优美的每周一歌《太湖美》《心中的玫瑰》《谁不说俺家乡好》从收音机里飘出来,听到歌声,让人心里十分舒坦,我们也振奋精神,纷纷起床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收听的是儿童节目《小喇叭》广播。每天放学后,都会急匆匆去田野采来新鲜的猪菜倒在院子里,然后把作业做完,就把收音机打开,收听《小喇叭》广播。“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一阵响亮的童音之后,紧接着是一阵“嗒嘀嗒 嗒嘀嗒 嗒嘀嗒 嗒嗒”的喇叭声,小喇叭就开始广播了。这一刻,小伙伴们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干什么,都会放下手里的活,不顾一切的跑到我家来,大一些的孩子趴在木箱上,小一点的孩子坐在炕沿上,安安静静地听广播。通过电波,我们不仅听到了好听的儿童歌曲,还听到了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他讲的孙悟空、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等古今中外民间故事和歌谣,紧紧地抓着我们幼小的心。
节目播完后,我们总是意犹未尽,思绪仍停留在故事中,并且猜测着下一集的情节会是怎样。听了故事,我们也开始有了进步:兜里有了糖果会与小伙伴共享;父母分苹果不再吵着要大的了;谁弄断了东西不再吵着让对方赔了。
星期天,小喇叭有听众信箱栏目,由小木偶小叮当和邮递员叔叔主持。小朋友可以给小喇叭写信,把自己编的故事告诉小喇叭,就能讲给全国的小朋友听;也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故事。每到播出这个节目时,我们都会安静地听完这个节目。每当小喇叭听众信箱开始出现“我是小木偶,名字就叫-小-叮-当!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这个声音响起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长着翘鼻子、大眼睛、细脖子的调皮男孩的形象。
从1979年开始,除了收听小喇叭广播,我们开始听刘兰芳自己整理编写的评书。这时,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了收音机。不光是小孩,就连大人也喜欢听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薛刚反唐》《杨家将》《樊梨花》《幻世魔王程咬金》《赵匡胤演义》等长篇评书,经过刘兰芳训练有素的嗓音演说,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那高亢嘹亮的声音,将一个个英雄人物演说的形象逼真,将那些征战故事叙说的生动有趣。
那时,为了能按时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在播放评书前,我们会主动干好家务。我对评书中的人物如数家珍,了如直掌,有时大人因为有事没听到,我就能背诵当天的内容,大家非常喜欢。有时听完了,小伙伴们还要坐在一起,回顾精彩的情节,他们还根据自己的想象演示评书中的武打动作。
到了八十年代,电视机陆续走进小山村,渐渐地由黑白的变成了彩色的,通过电视机,人们可以直观地欣赏到美妙的画面。收音机开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用耳朵阅读的日子也宣告结束。
如今,我们有了网络,处在信息发达的科技时代,我常会想起听收音机的岁月,怀念用耳朵阅读的年代,它让我感知并认识外面的世界。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那就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流金岁月,一段不可忘记的时光。(钟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