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他依然关心着阅读问题,提出在我国中小学开设阅读课的建议。近日,聂震宁更是在其新著《阅读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4月出版)中,首次将“阅读力”这一概念提出并进行完整阐述。
《阅读力》一书是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全书从人类的阅读史写起,通过对阅读社会、阅读方法与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阅读力”问题亦应被视为人类阅读研究的起点与归宿。
全民阅读的普及与提高:阅读力的提出
阅读力的提出最先来自于触动聂震宁思考的两个阅读事例,一个是中美大学生的阅读比较,另一个是来自于一所“211”大学的大学生提问。从这里,作者开始将他对社会阅读问题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阅读力研究上,即如何提高阅读力。阅读力与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与教育有关,与社会氛围有关,与阅读兴趣,与阅读史(出版史)有关……这些如万花筒般丰富的元素,每一个关联点都可以荡漾开去又收缩回阅读力这一核心点上。
“阅读力”这一概念是聂震宁先生游弋于理论与鲜活阅读生活的思考结晶。出版家、读书人、作家的多重身份与实践,使得聂震宁能够于阅读生活经验现象的表层,将辐辏于阅读力的零散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透视其中的内在联系。作为出版家,聂震宁有一种职业的敏锐性和前瞻性,能够看到“全民阅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阅读力”概念的提出得以水到渠成。作为读书人,聂震宁有一种为公共事业服务的责任感,提高国民阅读率,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始终是其心之所念、情之所系,“阅读力”概念的提出成为诸多阅读实际问题的凝练总结。作为作家,聂震宁的“文心”能够让他在概括、提炼各种纷扰的阅读现象时,独特地提出“阅读力”这个具有文学修辞效果的关键词,于透辟的理性分析中,展现巧妙而温润的叙述技艺。即便是阅读学上的经典议题,聂震宁在讨论的时候都会看到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将之放置于我们当下的文化思想语境和社会语境中去思考和回应。
读以致乐:阅读力的核心
在正式入场讨论“阅读力”之前,聂震宁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吗?”这不是抛给读者的问题,而是他自己思考过程中的关键点。作者在书中探讨的“读书”并不只是上学读书,而主要是指作为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终身阅读,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甚至静水深流的过程。纵观古往今来的阅读生活,聂震宁将读书的目的与缘由归纳为四种,即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其中,最令人向往,同时也是 “阅读力”最牢固树立的核心无疑是从阅读中感觉到乐趣。聂震宁幽默地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这读以致乐重视得很不够,苦读故事比比皆是,乐读故事却凤毛麟角,好像不在读书人群里折磨出几个死相来感动他人誓不罢休一样。以至于直到今天,一说到读书还有许多人悚然肃立,如临大敌,要就不参加,要参加就发愤争先。”这种无功利的乐趣,在我们的传统阅读文化中是一个低音。如何去补这个低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阅读力”。
聂震宁化用孟子之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进而指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既然阅读得以致乐,那么我们何不许多人聚集起来快乐地读呢?陶渊明就曾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友人共读而忘情;家庭阅读更是充满着融融的温情;作为最具社会性与稳定性的众读方式,社区阅读已努力形成一种常态性的快乐阅读模式。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阅读力提升的传统与现实
聂震宁在书中讲道:“与书结缘比掌握阅读方法更为重要。”阅读力有赖于阅读者读书习惯的养成。阅读习惯是一个人阅读力的基石,一时的习惯影响着一时阅读的成效,终身的阅读习惯则影响着一生阅读的效果。在与书结缘,保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才可有法可循。
作者指出,“动口”“动手”“动心”,是提高阅读力卓有成效的方法。在人类的阅读史上,朗读早于默读。动口的朗读能够把人们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引起更深的思考与记忆。“动手”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阅读的痕迹。曾经画过的横线,写过的眉批,日后再次翻阅时,总会有一番“旧雨重逢”的况味。“动心”即读书人读书要投入自己的感觉。所谓动口、动手、动心,最难做到的就是动心,这是怦然心动,更是阅读者和作者、和书中所述实现生命的交融与碰撞。从视觉到听觉最后到知觉,如此阅读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境界。
书中涉及“浅阅读与深阅读”“快阅读与慢阅读”两对关系的讨论同样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特别是当数字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扩展人类的阅读,如何以阅读弥合碎片化的时间是聂震宁先生思考的重点:“既不要让全民阅读变成全民读屏——迄今为止,阅读纸书依然是保证人类阅读的深度和完整度的主要保证,同时,鉴于全民阅读的当代生活性特征,在阅读上也不妨做一点融合,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全民都以读文读图为快乐生活。”“忙时读屏,闲时读书”的新概念是作者在阅读方式上,结合人们当下的生活特征所做出的融合。通过关于阅读力的方法论讨论,读者会有一个超越传统读书法又融合于时代的读书方法论,一个提升阅读力、培养阅读力进阶的方法论起点。
阅读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对图书的选择。聂震宁在书中对于各种推荐书目做了详细的列举,但难能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列举,而是作者在讨论书目时的思想力。他讨论了阅读书目这个曾经(或者也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之一,将阅读书目的推荐放置在了一个广阔的思想与时代碰撞的大历史视野中考察,颇具思想的气象,这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书目,跳出具体的书,在一个“虚”的世界化解“实”的问题。
此外,作者还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问题,他说:“全球化唯一的追求目标就是市场的泛漫化而其价值却是浅薄而狭隘的。人类的幸福并不主要在于财富和物质的进展,而更多在于生命体验的丰富与多样。可是,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全球化进程所污染。这时候,阅读经典将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而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提升阅读力的漫漫求索路
对于阅读力的探讨,聂震宁从不回避它的复杂性。首先,他将阅读力归结为文化、教育与思想的一部分。这就使得阅读力的提升并非单一的对象,而是需要一个整体的提高,更不是一些读书法可以速成的。作者分析到:“提高阅读力,不只是传授一些方法就可以做到的。不可想象,一个过去不爱读书、较少读书或者读书较少有心得的人,只要把一些方法传授给他,就能使得他迅速成长为有志于进行终身阅读的饱读之士。一个阅读者,对于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内涵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其次,社会的阅读力是一种多层的结构状态,要分出层次来具体对待,由浅入深而循序渐进。正如作者所言,“阅读还是一件个体差异性比较大的事情,单就是对一本书喜欢与不喜欢就千差万别,更何况还有不同文化层次阅读者之间无法比较的不同阅读力”。
作者同时也认为,从推动全民阅读的大格局来看,开展和提高中小学阅读,是改善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提升阅读力最重要的基础。因此,他在书中特别指出,“要实现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提高阅读力,就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开展阅读学的教学,精心组织校园阅读,这是比家庭阅读显得更为重要的社会化阅读”。阅读学是一门知识,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项科学与方法,应当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阅读力的研究与探讨还远未结束。对于这一点,作者有深切的认知,他希望借这本小书所开展的阅读力讨论,能够达到提出问题,引起讨论的目的,为研究阅读力,提高阅读力提供一些思路。(罗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