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继现象级畅销书《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作者高铭推出全新作品,广受好评的心理纪实推理作品《催眠师手记》系列,再次成为书市与媒体关注的焦点。
高铭曾耗时4年,写就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一经出版,便受到各界人士及广大读者的欢迎,至今累计销量数百万册。2013年起,高铭持续深入催眠诊所、心理诊所,获悉珍贵一手资料,推出另一部成名之作《催眠师手记》系列,用一个个真实案例,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今年,《催眠师手记》第二季正式与大家见面。
关注常态人类的非常态精神空间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和《催眠师手记》两部作品便是他对这个社会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写的是精神病患,是“非常态人类”的“常态精神世界”;而《催眠师手记》系列着重展现的,则是“常态人类”的“非常态精神空间”。“天才疯子”中的精神病患,住在医院、看护所、公安机构,虽然危险,但大多“与世隔绝”;而《催眠师手记》中的各个案例的主角,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他们无处不在,所以他们各自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高铭曾讲过,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打破我们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在《催眠师手记》系列,这种观点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以为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打造如美剧般烧脑的纪实推理档案
真实催眠师的工作既不神秘,书写起来也不好看,一个人心中的逻辑分析,自说自话,会很无聊,所以高铭把这份一个人的工作拆分成两个人的组合:催眠师+心理分析师。高铭用第一人称催眠师“我”的形象出现,两个人的交流碰撞,过程当中反而往往能激发、表达出更多东西,那种潜移默化的逐级递进,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细腻揣摩,反而极有层次感地表达和透露着催眠的真实奥秘。
由于书中案例取自真实生活,原型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所以本书将许多案例原型的身份、背景、细节、特征全部打乱,再经过拼图一般的重新处理后创作成书,以此尊重原型受访者的隐私。这种破坏之后的再创造,另本书既保留了纪实档案的真实性,亦增加了如推理小说般的故事性,而高铭也有意顺应这一风格,将《催眠师手记》打造成季播剧的系列形式,每季十余个故事,陆续出版,读者阅读本书,就像在追一部出色而有趣的英剧、美剧。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故事大概就会是这部 《催眠师手记》。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高铭发现,在这个所有行业都钻研并企图影响受众心理的时代,现实的残酷让人们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知晓自己的真心。我们见到别人,展示的是自己的脸,可是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我们展示给别人的,自己却看不到,只能通过照镜子去整理、去修饰,我们通常会问别人: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的很多,其实就是企图照镜子。《催眠师手记》这本讲述催眠案例的书,就是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引发我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希望读者看了之后,能多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好好谈谈。有些事情钻不钻牛角尖,较不较真,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所以,催眠不是让人沉睡,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唤醒,唤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谈谈。□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