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为庆祝共和国70华诞,我们从今天起推出“图书中的共和国史”栏目,透过权威图书,从不同角度重温共和国70年来走过的光辉岁月。
——编 者
如果有人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有没有一部“正史”?答案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出版)莫属。
完成此部鸿篇巨制的并非个别学者,而是当代中国研究所。这个机构,或许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到底是什么来头?
1990年,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向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当代所,负责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央批准了报告。
这部被官方简称为《国史稿》的著作,单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分量,前后历经22年,仅定稿本的审读就经历了3次,用了3年时间,由30个中央部委参与修改打磨,最后由中央审定和批准,2012年公开出版。可以说,《国史稿》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最高水准。
将国史嵌入历史语境
《国史稿》阐释共和国的历史,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中华上下几千年,修“国史”不是头一遭。一部“二十四史”,道尽天下兴亡。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如果“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主义了”。读史,一方面靠辨别,但另一方面,如果修史的时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就能“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国史稿》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阐述共和国的历史。一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史研究,《国史稿》力图将共和国的历史叙述还原到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因而专设了一个“序卷”,从历史文明、近代图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多个方面进行铺陈,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探索,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转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另一方面,《国史稿》的研究是客观辩证的,如第二卷,对1956年-1966年共和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既充分肯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经济上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农业上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不凡业绩、文教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不讳言这个时期犯下的错误、经历的挫折,包括发展生产力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绝对化、扩大化的错误等,都作了如实的叙述和必要的评析。对于一部“正史”而言,能够“董狐直笔”,舍去“帝王将相”的拔高和“为尊者讳”的顾忌,是不容易的。
万语千言只为突出主旨
《国史稿》的一大特点是主旨鲜明,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人民和代表人民意愿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遵循一条主线,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一个主流,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
对于共和国重大历史问题的梳理和评价,《国史稿》贯彻《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中央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重要论述的精神,用历史事实证明:新中国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和发展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全书所引文献注释,除了毛刘邓陈选集文选或年谱外,还有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重要文选选编选集(如《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选集》)、中央各专业部门的文献文件汇编(如《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等材料,论据本身可靠真实,进一步增加了全书论证的严谨性。
令人称叹的是,《国史稿》只从共和国成立写到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止的35年,“这以后的国史,将陆续分卷出版”。看来,这部“正史”是未完待续。如果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红楼梦》,那么《国史稿》22载耕耘,只为撰写共和国35年春秋,从时间成本的耗费上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或许正体现了这部共和国“正史”非同一般的含金量。相信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