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在《生命滋味》里品味爱与哀伤

刘雪婷
2020-11-24
1715
      在不了解《生命滋味》这本书的作者时,我就决定要读这本书。因为“实习”二字特别吸引我,据说有过相关调查,实习老师对学生态度更好,很少有打骂和体罚学生的情况;实习医生对病人更耐心,对工作的辛劳抱怨更少。实习是正式进入职场的职业状态,是一种全心投入某项工作前技能和心理的全方位操练和准备。如果说,一个医生真的有初心,那么实习医生的初心一定是新鲜的闪光的,更敏感也更悲悯。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判断,一个实习医生究竟有怎样的“滋味”,的确撩拨起我的好奇心。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生命滋味》一书中,作者王溢嘉记述了自己作为实习医生的一段独特经历。夜里12点为一个刚开过刀的病人去打针,两条引流管仍然插在病人右腰侧,进入病房的时候,其他病人都睡了,只有那个病人脱得赤条条,用毛巾从面前的水盆中掏水来擦拭身子,且低声哼着小调。“让我好好洗个澡”,医生默立,静候,看着那个“几乎跟耶稣一样瘦弱”的人。他在文中感慨“这里没有尊严,没有光荣的使命,没有高贵的情操,有的只是如何活下去这个问题。”“苦难中人的快乐和痛苦通常来得较为强烈,也许是他们将一切都豁出去了,只剩下这一份最后的恩赐,所以他们能尽情地哭泣,尽情地欢唱。”
  作者以一种有点哀伤的口吻看着他的病人,没有职业带来的对生亡的麻木,读来令人怦然心动。一般来说,疲惫的医生都希望赶紧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他却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等候这位病人,此刻,病人在他面前已经彻底摒弃了虚矫的尊严,因此,他为生命本身而激动。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慌乱》中,他写自己第一次做急性阑尾炎手术的紧张。“当一刀划下时,我马上警觉到,它划得不够深而且不够长,几天来肤浅的兴奋就像自病人肤浅伤口冒出的稀少血液般令我难堪起来。”尽管这些动作已经看过十几遍了,但事到临头却忘了十之七八,有的“只是慌乱,层出不穷的慌乱”。实习医生的真实状态在这篇短文中一览无遗,个中滋味酸甜苦辣齐全,又惊心动魄。最后,是经验丰富的林医生成了他的救援者,引导着他怎么打开腹膜,怎么找出阑尾,怎么钩,怎么分离,怎么切掉它。可能新老医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新老更替以及技术的延续吧!
  在我看来,好的散文文本就是像手术刀一样,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干净赤裸地摆放到文字里,把自己的灵魂拿出来解剖,把那些隐蔽的无法言说的部分暴露给陌生人。
  《生命滋味》中写到了几种滋味:有作为医生体会重病患者的生命滋味,比如一个患癌症的病人打针时总会因为畏惧死亡而流下眼泪;体会病人家属的生命滋味,一位呼吸需要靠手动压缩袋支撑的老人已经离世,劳累的儿子依然不知疲倦地一下一下进行着按压,听到宣布死亡的一瞬间扑倒并发出如释重负的呜咽; 体会自己同行的生命滋味,作者参加一个临床病理讨论会,意外发现此次捐出遗体的竟然是自己的恩师———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林智钟教授……种种滋味背后隐藏着的更是一种无力感:医师最不愿意面对的是眼看病人受病痛或死亡威胁,而自己却爱莫能助。
  在他笔下,病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经历着身心的痛苦,也坚强也脆弱着;同时,作者也发出“医生亦是‘人子’”的呼喊,让人看到医师的局限、医师的无可奈何。患者于医师,皆非符号,皆是有限的活生生的个体。
  《生命滋味》中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充满了一位初入医者之门的人,内心充盈的爱与哀伤,他体会到了病人“斯文扫地,留住生命”的瞬间,也体会到因为一针没有扎好,病人“随时翻脸”的滋味。每一种滋味都搅动人心,甚至让人不安。
  尽管作者王溢嘉没有成为医生,最终成为心理科普作家,他先后担任台湾《健康世界》总编辑、《心灵》杂志社以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出版了畅销书50余种,但我依然相信这是作者写过的最走心的文字之一。
       □李桂杰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