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溯源莱茵河》:当你顺流而下,河流会告诉你答案

刘雪婷
2020-12-04
1754
      作为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湖北伢儿,我对于大江大河从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的空间感是由我家旁边的长江界定的,它是边界,是尽头,是目光可以休整一下的点。这决定了我去任何城市都希望能看到河流,它能把无限切割成有限,还能从脚下贯穿到远方。去到一个没有河流的城市,会无形中生出焦虑感,无边无际,如在大海漂浮,无处靠岸。
  我小时候还有一个梦想:沿着长江走,从入海口的上海一路往上,直达青海的三江源头,一路旅行一路记录,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付诸行动。而在欧洲,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英国人本·科茨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当然他走的不是长江,而是欧洲的“母亲河”———莱茵河,并为此写了一本叫《溯源莱茵河》的书。
  “莱茵河”,维克多·雨果写道,“是独一无二的; 它汇聚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河流一样金光闪闪,又像亚洲河流一样充满幻影与寓言。”它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比起长江来说,它算是小弟,但在欧洲历史上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其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另外,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比如欧洲另外一条大河多瑙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运费低廉,非常有助于将原料的价格降低,这是它能成为工业生产区域主轴线的主因,现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
  而作者本·科茨,是一个生活在莱茵河畔的英国人。他生于1982年,做过政治顾问、演讲稿撰写人、说客和援助非洲工作者,写过畅销书《荷兰人为何与众不同》。每回看到西方作者的履历,我总是会起羡慕之情。本·科茨的工作履历可谓是丰富多彩,我也相信这些经历给予了作者几个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洞察力,训练有素的写作能力,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不是我的臆测,而是我读完他的《溯源莱茵河》后得出的结论。至于为何想要沿着莱茵河走一遭,作者在前言也说得很明白:“想要探索莱茵河的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也是最简单的,我想要深入了解莱茵河是如何、且还将如何塑造它所流经的国家和居住其间的人们的。第二,我渴望发现莱茵河地区是怎样变化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阿姆斯特丹到阿尔卑斯山”,阿姆斯特丹是莱茵河入海口最大的城市,阿尔卑斯山是莱茵河的源头。本·科茨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一路沿着莱茵河走,交通工具有船、自行车、奶牛等,历经荷兰、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6个国家。全书按照国家划分为四个部分,荷兰、德国、法国各占一部分,瑞士、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合并为一部分。每一部分细分到这个国家莱茵河畔的重要城市,比如荷兰的鹿特丹、乌得勒支、阿纳姆,德国的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波恩、科布伦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等。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我在阅读此书时会打开网上的卫星地图,作者每提到一个地名,我都会根据书中描述查找对比,如此能得到一种真切的在场感。另外,我还会找来与莱茵河有关的纪录片看,再结合书中所描写的细节,由此能够加深对此书的理解。
  怎么界定这本书的体裁呢?我认为它可以算是旅行文学。这种文学体裁,一方面要求是纪实性的,另外一方面又需要文学性。但是旅行不可能永远是充满内容的,它必然有很多过渡,很多平淡之处,所以如何去避免写成流水账,或者过分虚构成小说,就是考验作者功夫的地方了。作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了,他能够做到每一篇都是独立的,全书又是有连贯性的。虽然不是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做到丰盈自足,但可读性是很强的。这里面需要他去取舍,去安排,去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
  全书十二个小章,作者基本上是按照“我现在游历到某地,这里的风景如何、建筑如何、天气如何、遇到的人如何,这里从古至今曾经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的方式来写,现实与历史相互穿插,空间不变,时间来回穿梭,由此激荡出阅读的快感来。
  这种快感一方面来自作者生动幽默的描写。他并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者写法,而是时不时展现出俏皮的一面,比如他有一次住在某家旅馆,一个睡在上铺的人晚上煲电话粥,他屡次抗议,上铺的人就是不肯放下电话,所以早上起来时,他偷偷在那个人的鞋里放满了薯片。比如他把国家拟人化,“我想,荷兰很有可能是一个随和的年轻建筑师,干净利落地穿着一身办公休闲便装。德国则像英国一样,是一个出色能干但略为古怪乖僻的教授,有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和戴歪了的领带。”比如他在威斯巴登澡堂泡澡,男女混浴,“连沐浴间和更衣室都是男女共用的,所有人都像刚出生时那样快乐地赤裸着……我实在不知道该看哪里,于是只能一直假装对天花板兴趣浓厚。”每每读到这些妙趣横生的描写,我总是忍不住拍桌大笑。
  另外一方面,如前所说,莱茵河这样一条如此重要的河流,从古至今发生过多少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现在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莱茵河,欧洲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德国会远比现在穷得多,荷兰仍会是一片死水,瑞士也会更加闭塞,北海则鲜有贸易。离开了莱茵河,也许不会有世界大战,也不会有欧盟。法国人也许说的是德语,或者德国人说的是法语……”作者并非生硬地把这些历史复述一遍,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把它们安排在现实的游历文字之中,并且结合当下做出自己的思考。
  游历莱茵河,不只是一番单纯的观光旅行,而是一次深度的探寻:“在一个国际贸易被视为背叛、而很多领导人倾向于建立堡垒而非桥梁的世界里,莱茵河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网络盈利与在工厂里挣钱一样普遍,当人们都坐飞机而非船舶去旅行,当文化影响力的传播依靠新闻和病毒式视频而非顺流而下的艺术家,河流还重要吗?”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作者提出这些问题,既是问自己,也是问同样关注这个世界的读者们。
  读完全书,我有一种饱满的充实感,不仅是知识上的增加,也有文学上的愉悦感。作者就像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导游,带着我一路走一路看,而且我还能感受到他对于莱茵河深沉复杂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言:“莱茵河,就像一个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疲于奔命、过度操劳的家长,常常被迫扮演多重角色:航运的主要通道;农业和工业的用水供应;饮用水源;鸟类、鱼类和野生动物的珍贵栖息地。”
  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机会的话能够带着这本书,去莱茵河畔好好走一遭。
       □邓安庆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