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

刘雪婷
2021-08-31
1867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大地发生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父亲周立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聚焦土地改革运动,描写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队带领下,夺回土地、当家做主的故事。
  《暴风骤雨》的创作,取材于周立波在东北从事土改工作的真实经历。《暴风骤雨》重点描写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过程的跌宕起伏、艰辛复杂。土改工作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对元茂屯不识字的农民来说,任何新思想都必须通俗易懂,符合日常生活逻辑。工作队以满腔的热情和集体的智慧发动群众,让农民知晓自己的利益,清楚其中的道理,从而与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暴风骤雨》巧妙使用方言土语,文风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为这部严肃题材作品增添不少活泼泼的生命活力。如《分马》的故事讲述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过程,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逼真。老孙头性格可爱,有点自私,表面上说“还没定弦”,心里其实早已打定了主意,想挑走栗色小儿马,如愿以偿后,骑着马得意洋洋却摔到屁股,引得大家发笑。农会干部郭全海作为分马工作的带头人,领导力强,公平公正。他在分马前干练的陈述,既交代清楚了事情原委,又烘托出村民们急切的心情。分马后,300多户人家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有些失落。郭全海及时招呼积极分子说:“先进的要带动落后的,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落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当老王太太挑走本属于田家的沙栗儿马后,郭全海牵着自己的青骒马来到田家:“开春下了崽,马驹子归你。”
  小说中,蕴含着进步思想的现代词语,不着痕迹地融入人物对话,与当地方言结合得浑然一体,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土地还家”就是一个例子。书中,农民干部白玉山与妻子聊天,白大嫂子听不懂“剥削”一词,在她看来,“土地是地主家的财产”。在旧观念的束缚下,农民如何摆脱一直以来的穷苦生活?白玉山参加过工作队主办的党训班,用起了刚学到的新观念。他说:“土地也是穷人开荒斩草,开辟出来的”“房子、粮食、衣裳都是劳力造出来的”“咱们分地,是土地还家,就是这道理”。经过这样一番解释,白大嫂子终于认清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本质。
  小说语言质朴接地气,对背景、事件、人物的描摹缜密细致,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在读者眼中,白大嫂子真实可信,就是世世代代扎根土地、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缩影。而白玉山作为率先接受进步思想的农民代表,也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育”白大嫂子。他这番通俗的解释令人赞叹,艰涩的道理也可以用如此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劳动者树立新观念、获得思想武器的具体过程由此可见一斑。周立波充满激情地写道:土地改革就是要“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
  通俗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年东北的土改工作队中,《暴风骤雨》近乎人手一册,成为土改工作的必读书,对土改工作的推进起到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
       □周小仪   舒莉莉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