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廊桥———山川中的文化遗迹

刘雪婷
2022-07-26
2070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也是世界文明宝库的一大奇观。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千年以降,它们经历各地区文化的“裂变”“撞击”和“融合”,构成连通华夏广大地域的时空节点,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明。 
     《廊桥笔记》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邀撰稿人鲁晓敏和有着“中国廊桥摄影第一人”之称的吴卫平联手呈现的一场穿越历史江河的文化寻访之旅。跟随他们的足迹,我们对廊桥的记忆,不再停留于《廊桥遗梦》的西式浪漫爱情,而是感知廊桥弥漫在诗与远方尽头的迷人风韵和千古风流以及它的躯体里蕴含着的重德崇祖、尚礼持重、健康含蓄的精神血脉和持续的生命力。 
     “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游历世界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目睹800多米长龙一般富丽堂皇的安顺廊桥后,在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上记下他的震撼,这声对廊桥之美的惊叹穿越历史江河,回响至今。 
        廊桥的形制之美是有传承的,从成都平原出发,进入甘肃,继而传入河南,再从浙江传入福建、江西,甚至更远的西南地区,对各种木结构桥梁营造技术的吸收以及当地传统文化的渐次融入,使廊桥构造上含屋、亭、台、楼、阁、殿等传统建筑为一体,工艺上集木雕、石雕、砖雕、彩塑、彩绘等工艺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 
       马可·波罗所见到的安顺廊桥,与西汉时期建造的木结构廊桥一脉相承,数百年风雨沧桑都未能消磨掉它的意志和精神。打开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卷中部一座状若飞虹的木拱桥横跨汴河,全卷的情节高潮就发生在此处,令观者过目难忘。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汴水虹桥的营造技艺早已失传,却不曾想在多山多水的闽浙边界乡村,百余座木拱廊桥的结构、形态、气势、美学、跨度上,都能找到虹桥的影子。如今,多地文物部门和民间乡众保护修缮古代廊桥,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建造了一些新的廊桥。 
       如果马可·波罗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廊桥的前世今生,那么让他惊叹的,绝不限于廊桥的形制之美,更有廊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中的内蕴之美。历经风雨洗礼、发展演变,廊桥已不只交通建筑这一单一属性,而是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一座座看似貌不惊人的廊桥,不仅与先民跨越河流的愿望相关,更与他们仁者爱人的精神世界相通。 
       廊桥既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它是遮风避雨、休息交谈的社交场所、互通有无的贸易市场、祭祀的神庙,甚至是婚丧嫁娶、登科庆贺、生子庆寿等庆祝活动的举办场所,被赋予了太多象征意义的廊桥,成为百姓世代守护的对象。复兴桥、接龙桥等廊桥上所绘多幅含教化功能的壁画和彩绘,是先民们留给后辈的人生哲理教科书,桥名、桥址等更寄寓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廊桥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龙津桥在抗战期间,曾与威武不屈的中国军民一道,一刻未歇地承载着抗日战争的滚滚车轮,见证了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历史性时刻。如今,龙津桥恢复了桥、廊、塔一体的容颜,再次以美丽雄壮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廊桥,为我们提供了古人认识空间、构建空间的坐标,也成为人们追寻审美怀古精神的载体。可以说,跨越了廊桥也就跨越了历史,我们有责任悉心守护这一藏于山野深谷中的中国建筑瑰宝。  (李钊)(据人民网)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