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一打开《盘中餐》,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这首朗朗上口中国人人人能颂会背的唐诗,正是这首倡导勤劳节俭的中国儿童的启蒙诗,成了图画书《盘中餐》文本的主题。
大家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盘中餐”丰富多彩。李绅是唐宪宗元和元年的进士,润州无锡亦今江苏无锡人,曾任翰林学士、淮南节度使等职。从《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看,《悯农·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的“盘中餐”和“粒粒”,指的应该是“粟”,即小米。粟和米,都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植物,是典型的中国农作物。《盘中餐》的作者于虹呈,从小生长在湖南,她把出现在中国国徽上的谷穗,作为自己图画书创作的物象,把举世闻名的的元阳作为图画书创作的背景,充满了创作的想象力。《盘中餐》从《悯农》诗出发,以盘中餐中的“米饭是怎么来的?”为主线,以平实厚重的图画书文字,写实细腻的图画书画面,热情讴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热情讴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热情讴歌代代相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从唐诗中来,背着唐诗看图画书。随着书页的翻动,看着平整梯田、浸泡稻种、播撒秧田、水田插秧、稻株成长、开花结穗、收割脱粒、碾谷成米、饭桌庆丰等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中国元素的生动画面,诗性与写真,历史与现实,朴实与厚重,文化与传承,跃然纸上。
《盘中餐》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走来,深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蕴和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根据天文、物候、气象,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的农耕文明,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盘中餐》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走来,深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蕴和智慧,是对二十四节气自然而然的解读。
《盘中餐》对二十四节气中与稻米紧密相关的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霜降等10个节气,进行了精准的文字表述和精美的图画表达。如“雨水”节气,这是与稻谷生长相关的第一个节气,《盘中餐》用两段文字、两个整页的画面来图文展示。两段文字是“云南山里一望无际的梯田,是当地人们种植水稻的田地。雨水时节天逐渐暖和起来,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樱花开的正灿烂,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快要播稻种了,在这之前要先准备秧田。经过一个冬天,田里的土结块变硬,人们往田里灌水,用各种农具松土,好让秧苗顺利扎根。”同时,加框了一个“雨水:冬去春来,气温回升”的节气文字解析。画面,一幅是蓄满了春水的拾级而上的美丽的元阳梯田,一幅是农夫驾着水牛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的春耕图。并且,辅以农夫整理农具、小燕子嗷嗷待哺的配图。这种文字和图画的最佳结合,这种图画书元素的创造性融合,这种科普知识与图画书艺术的自然契合,不经意中使《盘中餐》具有了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
《盘中餐》从美丽的举世闻名的元阳梯田走来,凸显着中华大好河山的底蕴和风采。
中国幅员广阔,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中,除了缺水荒漠和高寒山地,大多地区都可以种水稻。于虹呈选择美丽的举世闻名的的元阳梯田作为图画书《盘中餐》的创作背景,实属大视野、大手笔。彰显了《盘中餐》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大自然的礼赞、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图画书注入了中华大好河山的底蕴和风采。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秀美迷离、变化万千的元阳梯田,位于云南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勤劳耕作留下的杰作,是哈尼族人1300年来生生不息“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元阳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于虹呈志存高远,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以及唐诗《悯农》粘合在一起,这就注定了图画书《盘中餐》非同一般的“出身”。于虹呈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创作《盘中餐》。画面至真至美,是《盘中餐》广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读者好评的重要特色。《盘中餐》彰显着元阳梯田之美,哈尼族民族之美,哈尼族民俗民风之美,大自然植物动物之美。以至于阅读《盘中餐》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的原创图画书在崛起,中国的原创图画书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原创图画书有各式各样的模样,《盘中餐》有着一种浓浓中国味的独特而又美丽的模样。 □ 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