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沈从文逝世30周年 《水云:沈从文散文》特别纪念版出版

刘雪婷
2018-10-23
2934

    1988年至2018年,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长子沈龙朱认可的散文集《水云:沈从文散文》作为特别纪念版本,日前与读者见面。
                                                        四度比对版本权威,再现沈从文的生命轨迹及深切乡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描绘故乡湘西的一系列小说、散文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其散文继承古代游记、笔记的传统,素淡而动人的自叙了他真实的人生轨迹,充满着温馨的人情之美。
  《水云:沈从文散文》作为特别纪念版,选篇得到沈从文长子沈龙朱的认可和推荐,从 《湘西往事》《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烛虚》《从文自传》中以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与故土情结为背景,精心收录了沈从文的24篇散文,既有作者《湘西往事》中的回忆、《湘行散记》中的写意,也有水云流动的四处风景和沈从文长居城市后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散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沈从文对水这一审美意象的眷恋,也可以体会到虽然离乡多年,但深刻于作者骨血中的、对故土无法割舍的情结。全书以张兆和编辑的《沈从文全集》权威版本为底本,四度逐字比对。
  据介绍,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意象。沈从文在水边长大,因水而思索世界,如同沈从文自己所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书名“水云”即是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一切皆起水云,又皆是水云。在这本书里,或许可以通过这些轨迹读懂沈从文的乡愁。
                                                        中国作家中的最后一个浪漫派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重要小说作品。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最受欢迎的小说,散文等,被译成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回忆起他的老师沈从文,曾深情的写道:“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美国学者金介甫是第一个为沈从文立传的西方学者,他认为:“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好像在沙漠炎日中跋涉数百里长途之后,忽然走进一片阴森蓊郁的树林,放下肩头重担,拭去脸上热汗,在如茵软草上躺了下来。顷刻之间,那爽肌的空翠,沁心的凉风,使你四体松懈,百忧消散,像喝了美酒一般,不由得沉沉入梦。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有评论称“中国作家中的最后一个浪漫派”消失了。 □小题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