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菌菇撑起“致富伞”员工捧起“生态金”

王景双
2025-07-28
1741

■本报通讯员 周忠成 孙诗尧

“小心点儿摘,别把‘耳片’扯破了,这可是咱们的‘钱袋子’!”7月18日,甘河森工公司食用菌培植基地里,产业带头人杨井林一边采收黑木耳,一边叮嘱身旁工人。指尖翻飞间,一朵朵乌黑发亮的木耳落入筐中,杨井林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听说今年收购价格比去年高,咱这品质过硬,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阳光洒在基地的菌棒上,47万袋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饱满的耳片在光线下泛着油亮光泽,肉质厚实得能看清细密的纹理。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甘河森工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良好的生态、纯净的空气、温润的气候滋养出的黑木耳、滑子菇,成为消费者口中的“生态珍品”。

“好生态得变成好收益,才能真正惠及员工。”近年来,甘河森工公司紧跟改革步伐,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普惠员工”为核心,于2024年启动“产业带头人引领发展计划”,将原贮木场旧址进行升级改造,建成40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可容纳120万袋菌袋,预计年均产量达140余万斤。从场地平整到水泵、电线、地布等设施,全部无偿提供给培植户,让大家“轻装上阵”闯市场。

“以前总怕没经验、担风险,现在公司把‘舞台’搭好了,我们只管专心种好菌菇。”员工王建伦憨笑着算起了增收账:“去年跟着‘产业带头人’干,不但在田间管理及收采方面多挣了近万元,我还学到了很多培植食用菌的知识,增加了我‘单干’的决心。这不,今年我就自己行动起来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呀!”

为让王建伦这样的帮扶员工敢闯敢干,打消员工抗风险能力弱、缺乏专业技术的顾虑,该公司工会下足功夫,协调场地、搭建晾晒架,邀请食用菌专业讲师蹲点授课。从菌袋灭菌到温湿度调控,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时机,讲师手把手教技术,帮着员工解决了不少“卡脖子”难题。

“以前看别人种得好,自己上手就慌神,现在听了课,心里更有底了。”刚学会滑子菇培植技巧的员工周丽娟说道。

如今的食用菌培植基地,早已不是简单的“生产车间”。南北两侧的黑木耳与滑子菇分区培植,40座大棚里饱满厚实的滑子菇按生长周期科学排列,3万余平方米的黑木耳培植场地丰收在望。5名创业带头人带动33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的背后,是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公司不再单纯提供资金扶持,而是通过搭建平台、传授技术,让员工真正掌握本领、拥有一技之长。

据了解,今年基地培植黑木耳47万袋、滑子菇105万袋,预计年产黑木耳干品5.64万斤、滑子菇百万余斤。这些带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灵气的菌菇,正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变成员工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