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兴安木兰绽放林海

王景双
2025-07-28
1395

———教育分公司(党校、职工培训中心)沉浸式“情景党课”创新理论宣讲新模式

■本报通讯员 葛菲

当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教育分公司(党校、职工培训中心)的教室里传来抑扬顿挫的方言对白。9名青年女教师正围着一盏煤油灯道具排练情景剧,她们时而化身革命志士,时而变回理论宣讲员,这是兴安木兰宣讲队日常排练的缩影。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女教师团队,以沉浸式艺术宣讲为笔,在林海深处书写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篇章。

破茧:

从讲台到舞台的思维突围

“最初筹备时,我们在网络上发现了一份1926年山东广饶县刘集村党支部的档案。”宣讲队队员罗菁翻着泛黄的备课本回忆说,“当看到女共产党员刘雨辉用方言给农民讲解‘剩余价值’的记载时,我突然意识到,理论传播需要打破时空界限。”这个发现像火花般点燃了这个团队的创新灵感。

破局始于一场大胆的尝试。兴安木兰宣讲队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红色故事改编成沉浸式情景剧《曙光中的足迹———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这种“历史重现+理论阐释+情感共鸣”的立体课堂,彻底颠覆了“讲台+PPT”的传统模式。

该情景剧再现的是1926年,山东省东营市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共产党宣言》带回老家广饶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刘集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刘良才家里,刘雨辉积极向乡亲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如火种般传播开来……当情景剧演员用衣服擦干净手开始传阅油印版《共产党宣言》时,台下老党员的眼眶瞬间湿润:“我仿佛看见先辈们当年在夜校听课的样子。”演员戴上粗布袖套参与“农民夜校辩论”,在煤油灯影里齐诵“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宣言,完成了从历史旁观者到真理践行者的身份转化。

深耕:

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

“这部情景剧从2022年就开始构思创作了,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反复打磨、完善,每次演出前我们都会根据舞台需要反复修改,我们观看了好几部同时期的电影和电视剧,并反复学习那一段时期的党史知识。虽然我们不是专业演员,但大家克服困难,刻苦排练,力求让革命人物形象立体起来,把情景剧党课的理念和效果完美呈现给受众。”饰演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的陈雪介绍说。

“为演好刘雨辉,我整整学了三个月的山东方言。”饰演刘雨辉的刘宇展示着手机里的方言学习笔记,“光是‘馍馍’这个词,就请教了多位山东籍老党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剧中每个场景都充满历史质感———补丁粗布衣是按当年样式改造的,油印版《共产党宣言》道具则是对照原件复刻的。为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再现故事情节,兴安木兰宣讲队广泛收集道具、精心准备演出服装,每个人都学习了山东方言,反复揣摩原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使每个角色造型都尽量符合原人物特点。

燎原:

从林海到“云端”的思想播种

“没想到我们编排的情景剧吸引了全网300多万人次观看。”这支年轻团队在教室里打磨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走进林区各单位,也走进了几万名林区职工的心田。

为让理论宣讲常讲常新,兴安木兰宣讲队建立了“演前辅导、演后复盘”闭环机制。每次演出后,她们都会分析观众构成,在机关宣讲时侧重理论深度,在基层则增加交流互动。这种“靶向供给”让宣讲覆盖面持续扩大,从林区延伸至学校,甚至走进了自治区的示范宣讲舞台。

兴安木兰宣讲队的一名教师说:“我们将持续打磨精品力作,推出《穿越时空的对话》《八女投江》等一系列沉浸式理论宣讲成果,努力用接地气、冒热气的创新宣讲形式,让记录在百年党史里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教育分公司(党校、职工培训中心)常务副校长孙相君在谈及兴安木兰宣讲队的创新实践时表示:“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打破传统理论传播壁垒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创新上持续探索。情景剧作为一堂‘行走的情景党课’,既是我们推动《共产党宣言》等理论成果‘进课堂、上讲台’的突破性尝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革命理想教育。未来,教育分公司(党校、职工培训中心)将继续开发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沉浸式课程,让马克思主义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暮色中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青山如墨,宣讲队的排练室依然灯火通明。窗外,松涛阵阵似在低语,见证着这群“木兰”用创新为红色理论插上翅膀,让真理的光芒穿透时空,在茫茫林海中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