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毕玉江:烈火中的硬汉

叶桐
2019-05-10
1260
      毕玉江,现年40岁,蒙古族,是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的森林消防队员,他在10多年森林扑火救灾中,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被管护局评为扑火救灾先进个人。
      火光就是命令,扑火队员时刻准备投入扑火作战。2011年夏季,当接到扑救北部原始林区伊木河林场火灾的命令时,他的爱人分娩才8天。他把爱人和刚出生的孩子交给母亲照顾,对妻子解释:“我是扑火队员,在这关键时刻,不能请假在家,我必须去。”妻子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他望着妻子虚弱的身体,内疚地说:“等我扑火回来,我一定好好照顾你们娘俩……”就这样他匆匆返回了大队。
      毕玉江和队员们乘运兵车5个小时到达火场公路切入点,从公路到火场还有7公里的山路。他本来只负责背风力灭火机和油料,重量已经超出其他人的负载。但看到别的风机手吃行走力,他就主动抢着扛风机,他一会儿替这个背,一会替那个扛,好像有使不完的劲。7公里的山路不像走平地,队员们穿梭在曲曲折折复杂地形的密林里,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蹒跚,过石塘林,穿越灌木丛,每行进一步都非常艰难,很多人在穿越石塘林时脸被划破,毕玉江全然不顾,没说一声苦,没喊一声累,仍然乐观地鼓舞大家,还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大家开路。
      到达火场后,火光冲天,火苗燃烧速度较快,浓烟使人喘不过气来。面对烈火毕玉江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找火头打。烈火烤得他脸疼痛难忍,长时间操作风力灭火机,体力达到极限,手上多处被树枝划破,鲜血直流。队长叫他包扎一下,队员们劝他休息喘口气在干,他说什么也不肯。他临危不惧、舍身忘我的作战精神为全队人员树立了榜样。大家齐心协力与烈火展开了搏斗,呐喊声响彻山谷,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明火控制住,形成了合围圈。
      北部原始林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夏季时常发生干雷暴,引发雷击火,有时几天内发生多个火情,因而带队指挥员非常缺乏。每到用人之际,毕玉江都主动请战。2017年乌玛林业局乌玛林场发生火情,毕玉江带领12名扑火队员快速赶到火场,克服了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困难,在人员少、险情大情况下,以少胜多,奋力扑打,迅速扑灭了大火。他们连夜组织打设隔离带,抓住夜间气温低的有利时机,用手电照明,进入火场清理火场余火,把火烧木锯断、劈开,没有水就用土埋,就这样苦战了一夜。虽然大家都已经筋疲力竭,有的队员手被划破,有的出现虚脱,但在他的带领下都斗志不减,一直坚守在火线上。第二天下午3时,他们又接到指挥部命令,有新的火场需要支援,毕玉江和一名队员留下看守清理火场,其余10人全部转场。此时毕玉江肠炎复发身体虚弱,但他一声不吭,同队友坚守火场3天3夜,直到火场万无一失才撤离。
      在扑火队,40岁队员多数已改行到新的岗位,毕玉江的妻子对他说:“你们有的队友都已经改行到别的单位了,你也找找领导换换工作。咱爸有心脏病,咱妈患有精神分裂症,我父亲还患有脑垂体瘤,已经做了3次手术,家里我一个人照顾不来。”毕玉江耐心地对妻子说:“队里补充人员少,没有风机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是一名老队员,这个时候离开岗位不合适,你还得支持我的工作,家里就靠你了。”
      扑火队在完成扑火作战任务之余,每年还承担着各管护站、微波站冬季取暖烧柴任务。毕玉江同大家一起进入林内收捡烧柴、装车、卸车、锯好,一干就是几十天,多年来没请过假。冬季每次远山管护站、微波站换站时,都需要局里派车运送给养和饮用水。毕玉江也主动带领队员将食物和饮用水送到山上。因道路雪大,车辆只能到达距站8公里处,剩下距离路程只能靠人员背负给养运送。毕玉江和队员们一路爬冰卧雪,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将给养和饮用水送达。(管理局工会供稿)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