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面罗筛

朱容颉
2017-09-01
3694

乔加林

       在我的老家堂屋西墙上,至今还挂着一个面罗,看到了面罗,往事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还没有电气化粮谷加工,碾磨坊承担着农村人把原粮加工成米面重要角色。那时候,大多是用驴推磨,为了防止牲口偷谷子吃,用黑布把牲口眼蒙起来。听大人们说:给拉磨的牲口戴蒙眼有两个作用,一是防牲口偷嘴吃,二是防牲口转晕摔倒。

      厚重的石磨盘分阴阳两扇,阴在上,心中凿空,用木架篾绳控制;阳在下,固定在磨轴上,两扇紧扣。把淘好晾干的小麦、玉米倒在阴盘上,一把把均匀地推进去,阳盘吱吱呀呀旋转,磨碎的粮食就一圈圈地撒落在下面的木槽里。不同的粮食磨面方法也不通,磨玉米面最简单把玉米放到磨上粗点放流磨两遍,过罗筛面随手抓出浮在上边玉米皮再放进石磨再磨再筛直至磨完为止。磨小麦比较吃工,要反复磨好多遍才能磨好。当然,这样“推磨”,都需要相当的耐心、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经过碾磨加工出来的粮食面粉,都要用面罗进行加工,不同的粮食要使用不同的面罗进行筛面。白面罗最细筛小麦粉、荞麦粉,高粱面罗中;玉米面罗最粗。

      面罗与筛子相似,只是比筛子小,筛网细密。经过碾子磨出来的面粉,都得要配合罗面的筛子再加工。筛子一般是铁丝编的,眼儿比较稀,只能粗略地过一遍。细致的活儿,全在罗上。过罗的工序,皮糠、粗渣隔到上层,漏下的就是精华。罗分粗罗和细罗,细罗密如绢帛,粗罗多是马尾织的,又叫马尾罗。用粗罗或细罗,看主人的心思。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纱眼的面罗,仅玉米就可加工成粗面、细面等。粗面做窝窝头,包皮饼等,细面烧稀饭……一种粮食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做出来的饭食口感也大不相同。大人们说:最细的罗,能罗出类似60高精粉;粗罗,主要筛玉米面、高粱面。也有用细罗筛玉米面的,筛出的白玉米面光细异常,可与精白面媲美,就是出面率很低,折腾半天也筛不出两斗升。

      那个时候,碾磨坊不是谁家都有,一个庄子上能有三两家有就已经很不错了,但面罗是家家都有的。

      每次家中需要磨面的时候,母亲都会提前几天把需要碾磨的粮食淘洗干净,待晒干后,背着粮食去东庄王大娘家碾磨坊进行磨面。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着母亲推磨、筛面。在我看来,那些过程跟变戏法一样神奇。光线幽暗的厢房里,磨盘转动的声音格外响亮。阳光从木头门的缝隙打进一束,正好照在磨道里。磨盘一转,整粒的粮食倏然破碎,然后成为齑粉,光束里就有了飞动的颗粒,像精灵。到筛面的时候,母亲把门敞开,阳光无遮拦地透进草屋子。她在地上摆好一块大塑料布和面罗,以迎接面的降生。磨成的粉末被细心地捧到罗里,然后她弯下身子,端起面罗轻轻地左右摇晃,细细的面粉便乖乖地落下去,一层又一层,唰唰的。金光如缕的空气中,也飘满喜气扬扬的精灵们。

      到了夏天,如果家中储存面粉多的话,面粉里总会悄悄生出些小黑牛儿、小肉虫。母亲就会用罗重新把面粉过滤一遍,把面粉里那些小黑牛儿、小肉虫清理干净后,一点也不影响食用。

     到了八十年中期,农村开始有了柴油机磨面坊,那时一个村就一个点,在村部。是手扶拖拉机头固定在地上,用三角带带动磨面机进行磨面。要是赶上磨面人家多的情况下,有时要从早晨排队到深夜才能轮到。有了专门磨面坊,家长们不再三天两头儿跟随牲口后面推着石碾、石磨转圈圈。石磨磨的面大多是粗糙,说来也很神奇,机器磨的面,想粗就粗,想细就细。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速,机器化的出现;手扶拖拉机替代了耕牛,自行车代替了步行……新事物的出现提高了农耕“效率”;把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慢生活彻底改变。如今的人们总是脚步匆匆,摩托替代了自行车,农用汽车又取代了拖拉机,农村收种全是机械化。

      农村早已实现现代化了,机面坊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大家食用的面粉直接在集市上或超市里购买,谁还有耐心再一圈又一圈去推碾子、推磨?有时候回老家与庄上老人们闲唠起过去的往事来,老人们还是啧啧地回味石磨年代粮食原味与醇香。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