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我爱兴安达子香

张淳源
2019-05-31
2567
马铁柱


      我从2000年端起相机开始摄影,迄今已经18年了,与影友们一起外出采风不下百次。每当与影友们谈论起摄影感受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次对达子香花的拍摄。
      2002年的5月初,当我第一次听到达子香花开满毕拉河两岸的消息时,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拍摄激情和一睹达子香花芳容的欲望。说走就走,我跟着影友们一同前往。
      出发时,岭西还是春寒料峭,百草凋零,只有绒嘟嘟的毛毛狗显示出春的气息;岭东却是盎然春色,草地泛绿,柳树吐蕊,白桦冒叶,松树也伸展了绿色的腰肢。
      只见那山间的小溪已经冰雪消融,闻得见潺潺流水;只见那达子香花在山间楚楚放紫,远远就嗅到阵阵清香。
      一位影友见景生情,高呼着:“达子香,我来了,我爱你!”随行的其他人同时也高呼起来:“达子香,我来了!”呼声在兴安岭的群山间回荡。
      拍完达子香,太阳已经落山了。因为第二天还要采风拍摄达子香,我们就地借宿。那时,毕拉河林业局森林公园刚刚起步建设,大门的北侧有一间平房,里外间,大约80平方米,外间是厨房,里间是火炕。林业人都管这座平房叫“外站”。外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西边离温库图林场有一百多公里,东边离诺敏河农场十五公里。我们只好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以试探的方法,看看能否在这里住宿。刚进外站室,一张笑脸迎了上来,由于过去不曾相识,我们赶忙递上身份证,说明来意。按一般情况,这里的工作人员会婉言拒绝。但是,这名工作人员说:“可以的,这里有地方住,欢迎你们。你们几位住里边,有火炕,暖和,我们住外间。”我和几个影友悬着的心放下来了,感觉到家了。
      经过彼此介绍,才知道这名工作人员叫田晶敏,是这里的队长。经过一天的劳累,我的肚子有点咕咕叫了。田晶敏安排了做饭的事情。顷刻,这里工作人员洗土豆的、收拾鱼的、摘野菜的、切猪肉的,都干了起来。我们有点不好意思,赶忙说带干粮了,不用麻烦大家了。但田晶敏说:“你们大老远来了,不吃热乎饭怎么能行。”我们也洗洗手,帮助下厨。过了半个时辰,热乎乎的饭菜端了上来,有炸华子鱼干、焖鲜华子鱼、炒土豆丝、柳蒿芽炖猪肉,真是喷香诱人。影友说:“车里还有酒哪,我去取来。” 开饭了,美酒佳肴,真不次于城里的生活。在热乎乎的炕头上与摆满菜肴的长方桌前,面对着一张张笑脸,我的眼睛湿润了。第二天临出发前,我执意要付伙食费和住宿钱,可是田晶敏坚决不收,他说:“我们林区人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是应该做的事情。”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次招待,他们用了最好的食材。
      我们乘车来到了达子香的拍摄现场。达子香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一坡坡,红如火,绿如茵,铺天盖地而来,好似天女散花、烈火燎原,我的心情也随之盎然。达子香不仅美丽,而且抗寒、耐旱,哪怕是面对飞雪和严寒也决不低头;达子香身居石海,耐贫瘠、再生强,哪怕是悬崖峭壁,它也要生根发芽。
      自林区开发以来,已经七十多年了,成千上万的人听从祖国的呼唤,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山沟沟。他们从不计较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寂寞艰苦。每到采伐季节,他们爬冰卧雪,牛拉肩扛,坚信多生产一立米木材,就能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达子香俏不争春,低调坦荡,无私无畏,先于百花开放,甘愿把美丽奉献给人类。我看着达子香,想起了林业工人,突然觉得他们是多么相似、相近啊!达子香不正是体现了林业工人的品格吗?
      斗转星移,十几年后,毕拉河的旅游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公园建设突飞猛进,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守护公园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们只要来拍达子香,都下车到值班室叨咕叨咕旧事,并向值班人员问候、致以崇高的敬意。每拍到比较满意的作品,作为回报,我和同去的团队都把它交给毕拉河林业局。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