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怀念爷爷奶奶

王琦
2020-09-21
3087
     柳爱华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揭不开锅的人家比比皆是。正值壮年的爷爷为了生计,不得已暂别了家中的老母妻儿,只身一人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内蒙古,只是听人说这边好挣钱,最主要的是能吃饱饭。在看了电视剧《闯关东》后,我深深理解了爷爷当年的无奈,家里若能安身立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漂泊大半个中国去赌那前程未卜的命运。
       辗转了几个地方后,爷爷留在了一个叫“五十九”的小煤矿。那时候机械化并未普及,全靠着肩挑手扛,好在爷爷有把子力气,工作上从不偷奸耍滑又踏实肯干,慢慢地就站稳了脚跟。随后,远在河北老家的奶奶就带着几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父亲来投奔爷爷了,本来想着给爷爷搭把手,过个一年半载的便把家人都接来,哪成想没过多久,我苦命的奶奶就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爷爷为了给奶奶治病,花光了为数不多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然而老家还有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等着他寄钱回去活命,那应该是爷爷一生中最艰难、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了。听说爷爷曾一度想把爸爸送人抚养,被他的朋友几次拦下。工友们看爸爸可怜,谁家做了好吃的都给他送点儿,可毕竟都不富裕,爸爸就这样东家一个馍,西家一口粥地捱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
      后奶奶是山东人,她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漂亮,我看过她年轻时的照片,是一个烫着卷发的时髦美人。她在剧团呆过一段时间,能唱上几段戏曲,还学过瓦匠,谁家搭个火墙子、盘个炕什么的,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爷爷,因为爷爷的能干是远近闻名的,所以她对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汉子顿生好感,于是,那一年30岁的奶奶义无反顾地嫁给了42岁的爷爷。
      日子慢慢地好过了起来,爷爷、奶奶盖了新房子,爸爸也成家立业,有了我和弟弟。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在她那我向来是说一不二的,她老人家对我的宠爱应了那句“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只要你想、只要我能。”记忆中想要的东西只要在她能力范围之内从来没有不满足我的时候。一直到我结婚后,奶奶还常常给我钱,告诉我有喜欢的东西别不舍得买。
      爷爷从艰苦的年代过来,对于粮食是格外爱惜的,我和弟弟从小就不许剩饭,桌上掉了饭粒也要捡起来吃掉。他自己一辈子改不了的习惯就是存粮食,家里的大米、白面从没有少于两整袋的时候,爸爸几次三番地说现吃现买的新鲜,爷爷对此从来都是充耳不闻的。奶奶说他是挨饿饿怕了。爷爷虽然没上过学,但也认识几个字,他看《封神演义》管哪吒叫“拿托”,可就是这样的爷爷愣是看懂了《东北中草药全书》。那些年,他常常骑着马进山采药,什么药治什么病、什么时间采挖药效最好,他都了然于胸。对于西药,爷爷是格外排斥的,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他用黄瓜秧子熬了水给我喝,我喝下那碗苦哈哈的汤汁后睡醒一觉出了好多汗,第二天感冒就神奇地好了。他还用瓦片在炉火上焙地老鼠给人治好过胃病,还有一个几十年顽固性头痛的人也因为吃了爷爷配的药解除了病痛。我想,爷爷要是晚出生几十年,应该会是个很优秀的人吧。
      奶奶心情好的时候会唱上几句,“月儿弯弯照高楼,高楼本是穷人修,寒冬腊月北风起,富人欢乐穷人愁……”特别好听,爷爷喝上两盅酒后也会哼他家乡的小调《小放牛》:“赵州石桥什么人儿修,玉石那个栏杆什么人留……”我闺女小时候是常住太姥姥家的,一次回去看她,奶奶说宝贝快给你妈唱个歌听,我以为会是什么“小乌鸦”呀“数鸭子”呀什么的,谁知两岁多的小家伙一本正经地张嘴就唱:“东方红,太阳升……”我们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
      爷爷虽然生活节俭,晚年却也浪漫了一次。那年我回娘家,爷爷把我叫过去,小心翼翼打开随身的手绢拿出一千块钱说:“你回头帮我给你奶买个戒指吧。”没有过多的话语,虽然岁月已经压弯了爷爷的腰,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相伴半生的老伴儿独有的一片深情。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是爷爷离开的第十八个年头,奶奶也已经走了三年。唯感安慰的是他们都看到了我的女儿和弟弟的儿子。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他们却长眠在了洒下大半生汗水的第二故乡,在青山秀水之中,与花草树木为伴。想念他们的时候,我也只能在有限的记忆中重温和他们在一起的温暖时光。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