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刘洪林 赵佳佳 赵兴祖 包文君 通讯员 秦粤 王刚 周亮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切实承担起引领绿色理念、创造绿色财富的重大使命,加快融入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发展大局,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推进“守绿换金”“借绿升金”“点绿成金”行动,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前沿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伊图里河地区曾辉煌于林区几十载,被誉为“林海重镇”“林城小巴黎”“沟里的小香港”“藤球之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镇区所在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和人口流失等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辖区总人口最高曾达6万人,现常住人口不足5000人。
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作为林区开发建设较早的森工林业企业之一,受城镇发展、地域条件、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加之承担公司总部和温河分公司“一局两址”生态保护建设、改革转型、绿色发展的重任,要想实现绿富双赢“两条腿”走路,难度不言而喻。
“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我们严格贯彻落实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安排部署,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企业增效、带动职工增收。”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连宽一语中的,道出了公司破解产业发展的密钥。
精心谋划布局,高质高效推动。我们欣喜地看到,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在把绿色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上,步履坚实……
特产变产品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气候优势,气温昼夜温差大和丰富的水资源最适宜黑木耳等多种真菌类食用菌的生长。且今年3月,“内蒙古大兴安岭黑木耳”通过“蒙”字标认证,为林区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提升黑木耳品牌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6月,根据森工集团森林食品产业发展任务,积极鼓励职工增收创收,一场黑木耳种植热潮在林区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经济扶持、政策支持、技术加持,在充分考虑职工自身能力与种植意愿的前提下,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多次研究决定,抢抓产业发展的契机,在基层单位开展黑木耳种植共计26万袋,其中公司总部16万袋、温河分公司10万袋。并有2名职工在公司鼓励及帮助下种植赤松茸12亩、约7.2万袋。
“开展黑木耳种植前,温河分公司负责人带队前往扎兰屯市蒙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项目考察,及木耳菌培育和养殖技术学习,我回来后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政策、好项目与林场职工传达。”温河分公司温河林场党支部书记、主任谢经国回想起木耳种植说,起初,由于没有木耳种植经验,大家心里都没底,林场班子4人带头,4名职工自愿参与种植,筹集资金3万多元,用于购买菌袋、浇灌设备等,开始大胆尝试,精细化管理,产出木耳外形好、口感佳,深受市场喜爱,目前木耳售卖已经回了成本,仍有结余。
温河分公司10万袋木耳菌平均分配给6个基层单位,每个单位种植16700袋。种植过程中,菌厂技术员先后2次到公司,对职工现场培训,对木耳菌催芽、摆袋、温度、湿度管理进行指导,各单位和菌厂技术员通过电话和视频随时沟通,发现问题进行视频和拍照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今年共计完成食用菌培植33.2万袋,收获黑木耳干品约12788斤,平均售价单价35元以上;赤松茸干品约750斤,平均售价180元/斤。
具有“蒙字标”、林字号的黑木耳,真正使林区特产成为产品,打通了林区内销和外延,成为职工增收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公司在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内将原优势野生资源经营管理示范基地项目中,已通过实地调查并确定地点的野生蓝莓、红豆划定为抚育经营区,共计2054.85亩,并完成围栏架设工作,有利提高林分质量,减少人为掠青。
公司在温河生态功能区内持续推进8086.9亩野生蓝莓、金莲花、返魂草、榛子等7个示范基地建设,加强野生资源封育保护利用,积极对接第三方农业科技公司完成金莲花飞播工作,推进封育经营,有效提高本地区道地药材蕴藏量及产量。
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统筹“一局两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产业发展优势,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汇聚产业发展合力,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风景变“钱景”提质产业振兴含新量
寒冬冷冽,夕阳柔美。连日来,温河分公司生态功能区莫那根林场81支线,一处割灌草集中销售区火热,一个个打包成捆的割灌草在铲车的助力下,登上重型卡车,监装工反复核对草捆销售类别和数量后,只见一辆辆卡车空车而来、满载而归,将草捆运销到绰河源镇、塔尔气镇、扎兰屯市、齐齐哈尔市等农户手中。
温河分公司生态功能区常年气温平均较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高,且地势平坦,森林植被茂密。经过前期调查和区划,在温河分公司生态功能区3个林场、49个地块、33480亩面积中,首次尝试开设防火隔离带割灌打草工作,预计指标为3150吨,实际完成3250吨,超额完成约3%,预计年底将全部完成销售,实现当年年度经济指标和利润指标双赢。
森工集团高度重视,给予打草机、捆草机、搂草机等设备支持,温河分公司以应急事务部为主成立了一支打草队伍,并择优选择了一支打草经验丰富、队伍管理规范、机械设备齐全、安全意识较高、防火措施得当的外雇队伍,采取职工脱产和外部承包两种方式同步进行。
项目开展之前,温河分公司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监装工作小组等,以吨和捆两种方式,按照草捆质量分一类、二类、三类草进行售卖。
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温河分公司党委书记周海林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我们不仅要守得住,还要能致富。”
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同一片蓝天下,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3块集中连片的退耕还林地内,一棵棵云杉、樟子松迎风而立,积雪覆盖下更显勃勃生机。占地面积2028.5亩,林间空地可种植面积1147.36亩,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领导班子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择优鄂伦春旗一名种植户合作种植中草药,合作期限初定为5年,2023年、2024年合作收益为30元/亩,2025年至2027年合作收益为45元/亩,在林药间作工作中开展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以产业赋能促高质量发展,完成CCER碳汇经营项目数据储备3.75万亩,开发VCS碳汇造林项目3.5万亩;建成集生态成果展示、森工文化、科普宣教和湿地文化为一体的湿地文化展馆;制定《促进职工增收创收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9个试点林场全部完成全年绩效考核指标,提质产业振兴含新量。
山区变景区提高产业竞争含金量
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牢固树立向森林要食物的“大食物观”,集思广益,广泛征集干部职工森林食品产业项目意见建议,鼓励职工发展农业种植、家禽养殖、森林人家等,得到职工的积极响应。
“库布春”是鄂伦春语“岭顶分水岭”之意,林场距离伊图里河镇址55公里,克一河镇19公里,林场东临公司银阿林场,西接喀喇其林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8585公顷,是途径301省道、332国道必经之路。2015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林场撤并、人员搬出,如今,仅保留林场场部,供森林资源管护和扑火队员驻防等。
库布春林场管护队队长李敬华今年55岁,与妻子王艳同是出生于林场、成长于林场、相爱于林场。李敬华从事管护工作30多年,与库布春林场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今年6月,当得知公司鼓励职工开展森林人家,林场免费提供场部职工食堂作为餐厅,职工宿舍作为客房,加之妻子大集体退休,性格开朗,平日里喜欢研究做饭,守着家乡的绿水青山,管护、交友、增收、相守这是一件一举多赢的好事儿。于是,夫妻二人一拍即合。
7月末,正是林区鸟语花香,绿意正浓的时节。夫妻俩经营的“库布春分水岭农家乐”主打绿色无污染,职工自种各类蔬菜、散养鸡鸭鹅,特色烤羊排、羊腿,物美价廉的菜品,青山环抱的用餐和住宿条件,开业第三天,就迎来了第一桌客人。仅3个月实现了净收入4000余元,接待500余人。如今,餐饮接待仍在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森林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水平,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于今年10月举办旅游餐饮服务培训班,王艳有机会与公司宾馆、温河分公司及各单位餐饮服务点厨师和服务员一起参加培训,且收获满满。
留下乡音,记住乡愁。李敬华不禁感叹,“没想到家乡变成了景区,这些山水树木成了我们致富的保障。林场干部职工通过抖音和快手积极宣传农家乐,推介林场的山水,吸引很多林场‘老人’的回忆、增添网友们对林场的期待,自己对农家乐未来经营和发展充满信心。”
生态厚度,决定发展高度。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湿地和大冰雪共同赋予了旅游产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最有价值的潜力。
在森工集团旅游公司推动下,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积极和呼伦贝尔旅游公司协调,6月8日,公司以“植此一棵树,情系万顷林”为主题,承办了“兴安记忆·六零空间心愿林”植树活动,共接待游客300余人。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公司实现了“旅游产业零收入”的破冰破局,畅通了与“第三方”旅游机构的合作渠道,同时通过商业性植树造林的运营方式,丰富了林区旅游文化内涵,也推动了林区和公司旅游产业发展。还积极承办旅游自驾游穿越中转休憩活动。和森工集团旅游公司联动,积极组织参与“秘境·内蒙古大兴安岭穿越之旅”自驾游中转活动,于7月8日接待自驾游18台车70余人,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知方向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必将不断开辟绿色崛起的新模式,书写富民强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