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A+ 大 包文君
包文君 2025-10-31
2025-10-31 1486
1486□本报通讯员 涂艳玲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森林的薄雾,伊图里河林业公司应急事务中心队员王久良已通过“智慧林业”平台完成了当日首轮全域巡查。
在指挥中心大屏上,23块高清屏幕组成的监控矩阵格外醒目。公司生态功能区1447.5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桥涵道路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热力图实时标注着林区火险等级、人员分布和设备状态。这个由王久良团队参与搭建的智慧管理系统,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生态保护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
这个集成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地面传感器的“智慧大脑”,每30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全域生态扫描。王久良演示着系统的核心功能:“点击任意区域,就能显示该位置的植被类型、土壤湿度、历史火情等18项关键数据。去年秋天,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提前48小时预警了3处隐火点,避免了火灾发生。”
“过去巡护靠两条腿,一天最多走20公里,现在无人机群一次巡航就能覆盖300平方公里。”应急事务中心副主任陈大磊指着屏幕上闪烁的无人机图标介绍道。无人机巡护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效实现了巡护无死角和火情第一时间发现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具备视线广、速度快、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覆盖传统人工巡护难以到达的区域,如悬崖陡坡、密林深处等防火死角,通过“空中+地面”协同模式,无人机与地面巡护员、视频监控系统形成立体防控网络,大幅提升巡查效率,成功将多起火情遏制在初期阶段,为森林防火筑牢科技防线。
“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伊图里河林业公司温河分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修远程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智慧林业”平台的辅助下,应急指挥正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系统内置的三维地形引擎能实时生成火场态势图,标注出最佳行进路线、水源位置和安全撤离点。
传统指挥需要在现场设立前线指挥部,现在通过AR指挥系统,指挥员在办公室就能“身临其境”。戴上AR眼镜,眼前立即浮现出叠加了数据信息的火场实景。每名扑火队员的位置、装备状态、实时视频都清晰可见,实现了“千人如一”的精准协同。
火情识别准确率92.7%,误报率低于3%,响应时间小于15分钟。这组数据是该公司应用“智慧林业”平台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单。王久良介绍说,系统采用的Gr oundi ng DI N O大模型经过林区专项训练后,能精准识别烟雾、明火等12类火情特征,即使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也保持着高识别率。
在饲草产业发展中,数字化技术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温河分公司生态功能区的30万亩天然草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畜牧业资源。最新生成的《温河草地资源分布图》,用红、黄、绿三色标注出不同等级的饲草区域。2024年引进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分析植被反射的光谱特征,能精确识别草种类型、覆盖度和营养价值。草地健康评估模型融合遥感数据、气象信息和放牧记录,实现对草场退化风险的动态预警。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每一批次饲草都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证”,记录产地、营养价值和收割时间。遥感技术与GI S的结合,不仅守护了草地生态,更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司森林调查设计大队“00后”大学生员工团队自主研发了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实测数据,建立了精度达0.5米的数字孪生林区。点击任意单木,就能显示树高、胸径、材积等参数。数字化软件应用,将原本需1个月完成的内业工作缩短至几分钟,误差率从15%降至3%以下。
从搭建的“智慧林业”平台,到研发的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多技术融合应用实现了火情监测、资源管理、应急处置的智能化升级,伊图里河林业公司用探索和实践印证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无限可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东表示:“公司正以‘智慧林业、数字森工’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保护从‘人防为主’向‘科技兴林’跨越。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设备,而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智慧铠甲’,让每一座山川都有数字守护,每一片森林都有智能管护,为新时代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