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绘生态长卷 护万物共生———大杨树林业公司以“制度之力+科技之智”解锁生态保护新范式

包文君
2025-11-14
921

□本报通讯员 李志凤

当猞猁的身影在林间悄然掠过,当濒危的大花杓兰在林海深处重绽芳颜,当无垠林海铺展成碧色海洋……野生动植物的回归轨迹,勾勒出生态改善的鲜活图景。如今的大杨树林业公司,正以靶向精准的“绣花功夫”与科技赋能的“硬核实力”,守护着这片林海的生机与希望。

生态的持续向好,源于综合施策的实践探索。今年以来,公司聚焦毁林毁草毁湿违规违法行为,掀起集中整治行动热潮。通过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三镇一乡”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大杨树分局联动部署,明确整治目标与攻坚难点,构建起“领导干部、科职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12个综合督导组与11个高危地段看守组下沉一线,对重点区域严防死守,坚决杜绝已收回林地出现复耕复种现象,筑牢生态保护防线。

针对生态功能区内牲畜管理难题,该公司主动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力,从源头管控入手,对现存养殖户及养殖规模展开全面摸底。联合下发《关于严格监管外来牲畜的通知》,在交通干道、乡镇醒目位置张贴禁牧公告200张,悬挂宣传横幅120余条,发放宣传单4200份,形成立体宣传网络。制定《关于切实加强牲畜养殖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按照“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原则逐步消化存量,为森林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湿地保护领域更显科技力量。气象站、大气离子监测站、水质监测仪等先进设备持续监测湿地公园各项指标,150台红外相机与10套鸟类监测设备布设在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实时记录物种活动轨迹,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结合与森林公安联合开展的3次“清风行动”及10余次执法检查,查处非法采集野生植物案件1起,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人,形成有效震慑。

“现在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就像给森林装上了‘天罗地网’,视频监控24小时‘在线’,无人机空中巡逻,瞭望塔实时观测,地面还有巡护员不间断巡查。”应急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聂向坤道出了公司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智能化转型。

该公司将森林防灭火责任制与林长制深度融合,与周边乡镇、企业及联动区签订联防责任书9份,推行“十户联防联保”机制,签订区域责任状1.2万余份。聘用145名生态保护“三员”,将防火宣传、日常管理与巡护网络延伸至1500余个村屯、连队及农牧业点,构建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12个综合督导工作组在重要节点深入基层包片蹲守,将防火责任压实到最前线。防火期内,11个检查站、外站及8个瞭望塔全员上岗,严格执行入山扫码、实名登记制度,从源头阻断火险隐患,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的刚性落实,保障了应急信息高效传递。

从“人防为主”到“智防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让大杨树林业公司防火效率实现质的提升。勃音那林场森林经营股股长李然深有感触:“以前深入责任区巡护,来回要走上一天,现在利用无人机10分钟就能抵达责任区,极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如今,39处卡口的视频监控设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记录车辆信息,快速追溯火因;卫星遥感、高山瞭望、空中预警、地面巡护组成的四维监测体系,让火情处置效率大幅提升;为8座瞭望塔加装监控设备,300余名巡护人员配备北斗巡护APP,火情监测精度显著提高。今年新增的2个无人机机巢,以10公里飞行半径实现对偏远重点区域的常态化监测,为违法开垦监管与防火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