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林海间,四方山顶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以深山为家,和树木为友,每天起早贪黑,只为守护着万亩林场,留住青山绿水。山上无水无电环境恶劣,防火期漫长,生活枯燥还远离亲人,可这样的生活他却过了9年。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早已成为这片区域的“活地图”。他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毕拉河林业局四方山瞭望站站长温建民。 近日,记者来到了他所在的管护站。
悠长的木栈道直通山顶,900多个台阶,温建民每天都要往返走上一趟,他笑着说:“每天早上都下山走一走,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清理游客丢下的垃圾。”顺着木栈道的旁边还有一条崎岖小路,这是马驮水时走的路,没修木栈道的时候,他就赶着马往山上走,春防时期,冰雪尚未消融,上山的路特别难走。自从有了木栈道,上山方便多了,每隔半个月他就要赶着马下山拉水,往返局址至少3趟。20个50斤的大桶只够日常做饭和饮用,洗脸、洗衣服用水还需每天到天池内挑水。
“这是四叶菜、那是蕨菜……”温建民一边指着山里的野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生活在大山深处,缺水少菜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每次带上来的肉,放在锅里熇一熇,也能放上半个月,没有青菜就吃野菜。”他乐呵呵地说。常年生活在山林中的他,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
登上山顶,一个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温建民口中的第二个家。记者来采访时正好赶上温建民的妻子带着小孙女来探亲。说起温建民的工作,他的妻子坚定地告诉记者:“我既然嫁给了一个瞭望员,就知道这个工作的性质,他只管在山上看护好林子,家里的事儿都不用他操心。”温情而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家人对温建民工作的支持和体谅。
四方山距离局址30余公里,中间隔着一条诺敏河,交通不便,海拔933.4米,是毕拉河施业区内第二高的山峰,山上设立两座塔,相距1.5公里。利用这两座塔可以俯瞰50余万公顷的毕拉河施业区全貌,防火瞭望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春秋两季防火期期间,每天早上不到8点,温建民就登上了塔顶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瞭望塔高20米左右,楼梯近乎于90度直角,记者爬到塔顶时,双腿就开始不住地颤抖,但是这对于今年54岁的温建民来说早就是习以为常了。
瞭望塔顶,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温建民却要寸步不离的守候在这里,瞭望执勤,观察火情。“那里是火葫芦沟,旁边的是毕二沟……”温建民指着远处几个深陷的沟壑说。从小在林区长大的他,几乎走遍了毕拉河林业局所有施业区,对施业区内的情况都一清二楚,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再结合地形特点,他总能报告出烟点准确的坐标方位。
温建民说:“有时候遇到大风,感觉塔要倒了一样,也是吓得一身冷汗……”四方山上常年大风不断,即使山下风和日丽,山上也要5、6级风,一般情况下在瞭望塔上都是7级以上的风,雷电、静电都会给他们带来危险。
一阵小雨过后,彩虹映亮了半边天,他指着彩虹的方向说:“那里就是你们来时的路。”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局址那边一些散落的房子,那里也是温建民的家,他在瞭望之余,一次次将思念的目光投向家的方向……
在巍巍大兴安岭腹地的茫茫林海,有许多像温建民这样的瞭望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眼睛看护着万顷林海,用责任坚守在瞭望塔尖,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无怨无悔地守护着森林。(米何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