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 管理局林产工业处处长 刘炜 在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须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理解把握。
一、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纵观96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可大致分为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在二大上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自从鸦片战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认清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动力、道路、战略和前途,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样就确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和策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对中国国情进行认识,果断地停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业,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依据
改革开放近40年,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世界制造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百分之三十。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已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
(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供应极大丰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可以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文化、住房、家政、养老、健康等需求更是日益强烈。
(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群收入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很突出;民生领域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短板明显。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内涵深刻,意蕴深远,需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
“不平衡”是指对协调发展形成的挑战,包括区域、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等。从区域发展上看,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比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从发展各领域来看,既有达到甚至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特别是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
“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要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美好生活”主要指今天的人民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的特点,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位的需求。实现美好生活,就是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的同时,能有令人满意的教育、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合理的收入、更加公正的社保、更高水平的医疗、宽敞舒适的住房、优美宜人的环境,全体人民要获得全方位的幸福感、满足感。
四、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调整发展思路,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转变,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