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网首席记者 赵佳佳
9月29日上午,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坤都伦嘎查,贫困户哈斯巴根来来回回地小跑,指引着前来送牲畜牧草的蹦蹦车卸货到自家院落。今年雨水大,牧草长势较好,平均一捆牧草比往年便宜了200多元,哈斯巴根也比往年存贮牧草多了一倍的量,确保牲畜平稳过冬。尽管气温下降飘起零星的雪花,但哈斯巴根的额头还是沁出了豆大的汗珠。
哈斯巴根性格开朗,说起话来心直口快,骨子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每一个与哈斯巴根初识的人很难把他与轻度精神病患者、贫困户联系在一起。谈及过往,却不禁让这位51岁的硬汉红了眼眶。
1984年哈斯巴根从通辽搬到白音塔拉,现甘珠尔苏木坤都伦嘎查,1992年结婚,媳妇是兴安盟的老师,婚后第二年有了可爱的儿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就在儿子快满4周岁那年,因结核性脑膜炎不幸去世了,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夫妻二人悲痛万分。屋漏偏逢连夜雨,1997年,也就是儿子去世的第二年,哈斯巴根的媳妇也同样因结核性脑膜炎去世。亲人的接连离世,让哈斯巴根失去了所有动力,一夜白了头,终日以酒相伴,精神也出现了恍惚。1998年,哈斯巴根年仅53岁的母亲,因儿媳妇和孙子的接连去世、儿子哈斯巴根的精神抑郁,加之哈斯巴根弟弟锒铛入狱,多重压力,因心梗离开了令她牵挂不已的世界……那一刻,哈斯巴根觉得“天”都塌了,他时而明白,时而糊涂,背着数十万元的外债,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直到2008年,哈斯巴根遇到了现在的媳妇,她不嫌弃他精神有压力,两个人、一套被褥,就在草原上过着四处游牧,给人打工放羊的生活。哈斯巴根有了亲人的照顾,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夫妻二人决定用双手改变一贫如洗的生活。于是,他们和老板商量二人一个月工资只要500元,但外加2只羊羔,这样一年他们就能有24只羊羔,一直到2014年,家里有了150多只羊,算是有了“产业”。然而,生活的考验对哈斯巴根还未结束,2014年,天降“白灾”,他和老板的羊一共损失了500多只,其中也包括自己的90多只羊,生活再度一贫如洗。
幸运的是,这一年,国家脱贫政策走进农村牧区,哈斯巴根经过精准识别纳入了建档立卡户。在他的建档立卡的帮扶举措中写道:2013年到2015年11月,畜牧局连续3年为其草蓄平衡奖励87291元,2016年7月甘珠尔苏木为其棚圈改造新建100平方米,9月进行了饮水机井建设;2017年10月,为其新建保障性住房50平方米……每一项扶贫举措都精准到位,每一个脱贫政策他都惠及其中,这不仅是哈斯巴根脱贫的“时间表”,也是新左旗甘珠尔苏木坤都伦嘎查精准脱贫的“路线图”。
据坤都伦嘎查驻村干部闫旭峰介绍,坤都伦嘎查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有17户、42人,其中有10户因“白灾”受贫,其余均为因病和无劳动能力等情况受贫,在保证扶贫政策精准实施到位的情况下,“扶志”是坤都伦嘎查的一项重要举措。他们依托坤都伦嘎查土地优渥和发展农家乐的区位等优势,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土地种植,参与旅游发展和美化嘎查工作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得相应的劳动报酬,通过劳动逐渐改善贫困现状,提高精神面貌。
哈斯巴根就是众多贫困户靠劳动脱贫的典型之一。2016年,他被甘珠尔苏木党委、甘珠尔苏木人民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中,哈斯巴根和妻子拒绝了国家给予的低保政策,夫妻二人坚信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如今,妻子每天在草原上一边照看自己100多只羊,同时以每只羊10元的价格给别人放牧羊群,每月收入6000元。去年,在苏木和嘎查的帮助下,哈斯巴根申请了5万元贷款养牛,现在有18头牛,今年靠卖牛犊又能增加一笔收入。
在哈斯巴根家的房檐上,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甚是喜人。以前,哈斯巴根和妻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亲戚的房里照看了身患半身不遂10年的父亲。如今,新房就在眼前,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他的眼中再不是迷离与绝望,而是靠双手争取幸福的满足感。
说话间,哈斯巴根又忙活着跑去领牲畜粮草车了,他的背影是那么的坚实,步履越发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