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为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

朱高华
2018-10-22
1662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本网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佳佳通讯员 杨琨

        日前,在“2018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成员大会”上确定2019年联盟会议将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地区之一。多年来,汗马保护区管理局多措并举,立足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有力夯实了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保护 着力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廊道
        翻开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地图,东临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甘河林业局,西与金河林业局为邻,北与阿龙山林业局相连,面积107348公顷的保护区如一片纹路细密的巨型叶子,其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原始性、典型性、健康性、稀有性,为野生动物的生活与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广袤的寒温带针叶林中有293种野生动物,分布的野生高等植物多达6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9种、内蒙古自治区省级珍稀植物11种、野生经济植物441种。特别是林区全面禁伐以来,为曾经如同“孤岛”的保护区,打开了一扇野生动物向外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外扩散、迁徙、繁衍的大门,成为林区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汗马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自然遗迹,其保护对象是寒温带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多年来,汗马自然保护区也成为部分不法分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挖沙、打鱼的重点区域。针对于此,汗马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加强巡护,严格考核制度;加强值班春秋两季防火期值宿和望;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与森林公安局配合,开展武装清山行动;加强森防工作体系建设,力促生态保护常态化。同时,积极申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一区一法”,以法律武器提高保护区管理和保护的效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区。
        其实,早在2009年汗马自然保护区就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起草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2017年5月,在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集体讨论修改,审议通过了 《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
        今年10月13日,在内蒙古第十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的决议(草案),该《条例》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汗马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将全面为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驾护航。

        立足科研与宣教 着力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科学水平
        每周二下午是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日子,学生、市民、到访游客早早来到生态文化馆门前等候,只为开启一场亲近自然、探究森林生态文化之旅。
        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展馆内图文并茂,以中英双语、图片、实体标本、互动触摸屏、手机APP等方式,充分展示汗马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湿地等自然资源,设立了临时展区和多媒体教室,以开展学术交流、播放保护区科普宣教片、会议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呈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自2016年12月开馆以来,为参观者全面进行生态科普知识宣教,已累计接待2万余人次。
        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是汗马保护区管理局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准则。他们为了号召更多人加入保护生态中,相继制作和出版了《汗马植物原色图谱》、《汗马脊椎动物图谱》、《汗马昆虫图谱》、《汗马论文集》、《汗马湿地》、《汗马驼鹿》、《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观察手册》、《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等科普读物和科普宣教片,通过电视、网络、指尖汗马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对公众生态和自然科学知识科普宣传,并利用每年夏天举办两次科普夏令营活动,进一步把汗马保护区打造成大兴安岭的自然课堂。
        通过与东北林业大学合作开展驼鹿、驯鹿、黑嘴松鸡、原麝等动物专项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沈阳植物生态研究所合作开展植物科研监测;气候研究则是与北京大学合作;通过与内蒙农大和贵州大学合作开展昆虫研究监测。汗马不断加大同各大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学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功能和作用,共合作完成和进行了覆盖保护区的大规模动植物现地调查、水生生物及昆虫年度调查计划、紫貂DNA遗传种群及数量野外调查工作、森林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实地调查工作等科研项目,为提升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科学水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和资料。
        在科研监测中,保护区通过固定巡护样线监测和调查、大样方监测方式,充分运用无人机现代科技手段,分区域从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进行信息采集,实时回传远程监控图像,并在保护区重点区域放置红外摄像头,有效监测生物物种多样性,确保其安全。多年来,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和拍摄到紫貂、原麝、貂熊、白头鹤、黑嘴松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驼鹿、马鹿、雪兔、猞猁、棕熊等二十余种,多次荣登中央电视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2日,汗马保护区内发生了特大雷击火。火灾扑救结束后,汗马保护区第一时间在火场开展了生态监测和评估,针对火后的变化,火灾对保护区内植物、昆虫、动物影响等制定了详细的监测预案,这也是国内首次在自然保护区内火灾后进行的生态监测与评估,汗马开创了此项科研监测的先例。
        立足岗位做贡献 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那片林
        1958年,国家林业局将汗马施业区正式规划为“汗马兴安落叶松原始生态系统和鸟兽自然保护区”;1995年,汗马被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国务院批准汗马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国家林业局将汗马列为全国51个示范保护区之一;2015年6月,汗马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新成员;2018年2月,汗马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一项项殊荣续写着汗马保护区多年来的生态成果,是谁在保护着这片珍贵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毋庸置疑,是一代代勤劳朴实的务林人,是立足岗位做贡献的汗马保护区管理局的全体干部职工。16年如一日,汗马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主任李晔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常年置身于保护区各项科研监测和外业调查工作一线,李晔走遍了保护区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岔,熟悉掌握区内的每个山形地貌、河流道路以及各类森林资源的分布,被大家昵称为“汗马通”、打火“名扑”、向导“名导”等等,常说“联通、铁通不如李晔通”。
        一个红外相机重量约2斤,一个里面有8节电池,这样的红外相机每年要在保护区样地内安置120部相机。李晔和科研监测成员,每人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红外相机和电池,外加塑料布、帐篷和些许食物。除了安置相机,还要拿GPS按照点进行定位和记录各类兽类、植物和昆虫足迹,并做植物标本采集,走到保护区深处时,往往拿塑料布往树杈上一搭,在山里“打小宿”,蚊虫叮咬,野兽突袭是常有的事儿。
        工作中,保护区的每名工作人员都身兼多职,就如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赵予龙,他既是巡护员、野生动植物监测员,也是生态科普教育宣讲员,既是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的动物调查中的一员,还要为北京大学研究的北方森林对气候的影响项目进行树木的采样,并且每周都要将数据和标本送到山下再邮寄到北京大学实验室,此项工作开展3年来,从未懈怠。赵予龙和同事们一年365天中,有200天以上都在保护区中度过,而他在汗马保护区工作生活15年里,有13个生日是在山上度过。
        汗马保护区现有干部职工80人,直接从事保护、科研监测一线人员40余名,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1岁。在汗马保护区,保护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看护,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冬天,大地进入了休眠期,这时也是保护区科研监测员最为忙碌的季节。白茫茫的大雪上,各类珍贵野生动物的活动留下了珍贵的足迹,科研监测人员规划了工作线路,而这线路绝无坦途。刺骨的寒风,过膝的积雪,使科研人员一刻都不敢停下脚步。工作中看到受伤的动物要及时救助,并做植物标本采集、水样调查等。休息时,科研人员将牛奶和面包从包里拿出来,却已经冻成一个冰块,常常吃着几口雪,啃着带冰碴的面包就继续工作了……像这样的故事,在保护区每名工作人员身上都不胜枚举,正是有着这样一支甘于奉献、团结向上的团队,构筑了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的合力,为栖息在这片绿色林海中的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
        深秋10月,大兴安岭的山脉一片金黄,汗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翘首以盼第一场大雪落下,2018年冬季科研监测工作即将开始了,而保护区保护和科普宣传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