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光荣属于开拓者

叶桐
2018-10-25
180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林区一代又一代务林人战严寒、斗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陈鑫:祖孙三代大山情
      “顺山倒咧,顺山倒咧……”一声声的号子在大兴安岭的群山深处响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满怀着雄心壮志的第一代务林人,背上行囊,走进这沉寂已久的深山老林,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一段激情燃烧、热血奔涌的岁月就这样开始了。从此,我们一家人的命运,也注定与林区牵系在一起……
      我的爷爷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是建国前的老工人。1952年退伍后,来到大兴安岭林区。听爷爷讲,那时他们天不亮就出发,锳着齐腰深的大雪,深山伐木。刺骨的寒风犹如钢针一样,裸露在衣物外面的皮肤前期传来阵阵刺痛,后来就麻木没有了知觉。由于那时的林区设备并不完善,所有的工序主要靠人力完成。先用手锯将树木伐倒,经过打枝、造材后,靠人抬肩扛归成小垛,再用牛马套子运到河边,通过浇筑冰道或在河水里放木排,从而完成木材运输任务。中午吃饭时,带来的窝窝头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收工之后,棉裤、棉鞋、棉袄湿透了,又没有换穿的衣裤,常常十几个人围着铁炉子,在烘烤衣裤。那时的他们没什么娱乐,也没有像样的住房,大多就是在大帐篷或木刻楞里挤挤,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乡事,就算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了。
      林区停伐后的一天,我看到爷爷坐在院里久久的眺望远处的山林。就问他在想什么?爷爷说:“想起了当年砍树的情景,大的小的几百年的树,站着咣一下就撂倒了。如今不砍树了,林区的生态得到了保护,什么也没有比树茂林丰更让人高兴的事儿了”。
      我的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二,曾经也是一线工人。作为第二代务林人,父亲那代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生长在文革的动乱环境中,在林区辉煌的时期冲在林区各条战线的最前沿,在林区的困难时期积极探索林区未来发展的道路。父亲这代人经历了很多,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忍与悲壮、豪情和困苦。如今父辈人都已经是林区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森林的感情和认识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2010年,我回到了家乡,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务林人。工作中我跟前辈们在一起,学会了很多。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成为我们唯一的使命和任务。为了更好地从父辈手中接过林业建设这杆大旗,作为新生力量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继承祖辈和父辈的宝贵经验,传承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畏的前行!前行……
      杨柳:无悔青春 守候绿色家园
      2015年,我大学毕业后回到林区工作,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森防卫士。森防工作大部分是与病虫鼠害作斗争,被形象的誉为没有“硝烟的战斗”。有人说森防人是林中穿行的啄木鸟,勤恳、敬业、求是、专注,从不敷衍更不放弃。工作中,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只勤奋的“啄木鸟”。
      记得那是2016年的夏天,我和同事们一起出外业,做落叶松八齿小蠹测报调查,刚进林子就下起了小雨,同事们用雨衣和树枝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让我记录调查数据,他们则冒雨继续工作,打样地、抽样点、观察成虫数量、标注记号,不受天气影响,有条不紊地将工作按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进行。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回去的路上,由于上游雨量大,小河水暴涨,将横跨水面由两根倒木组成的便桥冲的摇摇欲坠,如果不快速通过这条小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洪下泄,可能这便桥就毁了,后果不堪设想。见此情景,防治股股长王国权二话没说,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个场景,年近五十的他用双臂紧紧抱住木头的一端,固定“桥”面,同时指挥我们赶紧过河,当他最后一个到达对岸时,我们手忙脚乱地将他拽了上来,桥也在瞬间被一波洪水冲散,眼泪混杂着雨水渐渐地模糊了我的双眼!森防工作中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在急难险重的外业任务中,每一个看似风轻云淡的背后,也许狂风骤雨正酝酿来临,而森防人的选择是心无旁骛、风雨兼程。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行。
      如今,参加工作近三年的我,在老同志们的帮助下,我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森防事业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于自己承担的工作也变的得心应手,而我却愈发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因为追随着他们的足迹,我看到了绿色背后的辛勤和付出,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单调与苦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与大山为伴,在林海深处安置自己的青春年华,风霜侵蚀的脸上,划满了忠诚敬业、无怨无悔。
      王杰:巾帼不让须眉 在转型发展中创业
      我是克一河林业局机械运修处的一名女职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克一河林业局积极发展黑木耳食用菌产业。在林区富民政策的引领下,乘着改革的东风,我通过培植黑木耳,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片天地,日子才充实起来……2015年,我被林业总工会评为“林区家庭经济脱贫能手”。
      2002年,女儿不满周岁,公公、婆婆年岁大,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拮据。我和丈夫经过深思熟虑后,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培植黑木耳。当时家里没有资金,就通过亲朋好友勉强凑了1万元钱,购置了锯末、菌种,把住房的一半和仓房改制成了菌房。创业之初,我白天只要有时间就在菌房、培植场地操作、观察,晚上对照问题查找资料,还经常向哈尔滨、牡丹江等专家请教,经过不断摸索,终于试种成功。
      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让我看到发展食用菌产业美好前景,感觉到了生活更有奔头。今年,我从林业局工会贷款5万元,培植了5万袋食用菌,其中4万袋黑木耳,滑子菇、猴头菇、灵芝1万袋左右。相信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郑云涛)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