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1978年12月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一场划时代变革的序幕。星转斗移,转眼之间40个春秋过去了,华夏大地,天翻地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林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励精图治,自强不息,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业绩,书写了一部嬗变的历史。
1979年,我初中毕业就在林业局参加了工作,见证了林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但我始终忘不了那消失的林场,曾经的家园。
2009年,金河林业局按照林管局统一部署,对金林、达赖沟、嘎拉牙3个林场实行生态移居。这三个林场,都是建局之初成立的老林场,职工的住房多数都是板夹泥结构。这种房子的外墙,每年都得抹一层黄泥,否则到了冬季四处透风,停火就冷,很不保暖。那时的林场医疗条件差,房子破旧不堪,生活十分清苦,能搬离大山,居住到局址,住上砖平房或楼房,过上城镇人的生活,是职工群众的梦想。
生态移居之初,也有些职工不支持和不情愿,他们认为在林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故土难离。还有些职工在林场生活,家家都有菜园子,白菜、豆角、胡萝卜、大头菜、土豆等蔬菜自给自足,生活比较安逸,也不愿离开林场。有少部分职工,因身体不好,儿女又不在身边,经济条件差,搬不起家,所以,不愿离开林场。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林场的领导就到家中解释生态移居的相关政策,讲明参与生态移居的居民享受棚户区改造政策,林业局给分房子,一分钱不要,也可以用旧房换新房。领导把政策解释清了,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打消了职工的顾虑,最后签订了生态移居协议书。
告别深山,住上宽敞明亮的砖平房或楼房,职工多年的安居梦想实现了。
林业局为让生态移居的职工群众,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4个移居新区规划了草坪绿地,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休闲座椅100余件。空闲时间,职工在文体中心休闲广场看书散步,日子过得悠闲自得,很是惬意。
离开了林场,职工总有怀旧的情感在心头。林业局想职工之所想,将废弃的贮木场改造成了植物园,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在植物园内,移植了各种野生植物花卉30余种,有稠李子、山丁子、羊奶子、刺玫果、野百合、柳兰、达子香等,职工群众在植物园健身、散步、闲聊,不仅空气清新,同样可以嗅到森林里各种植物的芳香。
职工们感慨:“以前在林场住板夹泥房,年久失修连窗户都打不开,现在住新砖房、楼房,小区内的巷道全部硬化,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
通过生态移居,3个林场恢复植被5000多亩,栽植了杨树、兴安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等,已经成为一片绿洲。
2012年,在生态移居后的金林林场,林业局打造了“中国冷极村”,注册了商标。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全国已小有名气,不仅冬季旅游是旺季,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今年,林业局在冷极村里又新建了房车营地,使“中国冷极村”更有了知名度,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现在,板夹泥房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外地居住的金河人,每每回到家乡,总是到曾经生活过的林场看一看,那些在板夹泥房里生活的记忆,一直都在心头缠绕,永远都不会消失。(杜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