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作为乌尔旗汉林业局的森调队员,经历了用蜡烛照明到电灯照明的变化; 经历了使用罗盘仪工作到使用GPS的变化; 经历了去主伐工队看电影到躺在工棚的铺头看智能手机视频的变化; 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木材生产到森林资源停伐的变化……
1983年我从乌尔旗汉营林技工学校毕业,扛着行李卷,一头扎进深山密林。住帐篷,从事森林调查设计工作近40年。那时的森调小队常年在深山密林里工作: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照明靠蜡,有病靠药。帐篷四周山林遮障,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每天与野生动物为伍,与青山相伴,工队文化生活除了喝酒侃大山就是打扑克。我们被人们称作林业战线尖兵。每年春天,冰雪融化后,我们乘车来到大山深处建帐篷点,按照年度主伐、抚育伐、更新造林及其他采伐计划,在林业局所属的各林场施业区沟系进行森林三类调查设计。森调队员工作艰苦,但苦中作乐,自称是第一个听到布谷鸟叫声的人、是第一个看到杜鹃花开的人、是第一个喝到“桃花水”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林业局每年采伐木材的任务量大,在35-40万立方米左右。木材生产叫原条、原木流水作业,歇人不歇机械,昼夜生产。冬天,运材汽车走冻板道,采运深沟后堵的森林资源,春夏秋转季采伐公路边的森林资源。那时候,每个森调小队有25人左右,管理人员配有正副队长,1名指导员,4名技工组长,1名内业员,1名负责开工资兼管小队伙食的记账员。森调小队帐篷驻扎在一个沟系里两三年不搬家。1985年,我工作的森调小队驻扎进克里河林场以北的转心湖沟,10余公里深的沟谷,森林资源非常好,高耸的成过熟林———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我们森调小队驻扎了两年开展调查设计工作。林场派40余人的3个生产主伐工队进转心湖沟生产作业,采用等带皆伐、二次渐伐、择伐方式采伐了三年。
森调队的宿营地多数建在重峦叠嶂的防火运材公路边,在靠近溪水的草地上支架起12米长、6米宽的棉帐篷。在帐篷里搭上床,垒上炉子,就成了森调队员每天野外作业回来休息生活的家。早年间乌尔旗汉森林资源被伪满、日本和沙俄掠夺性地采伐过。从1958年建局至今,又没间断地进行采伐生产经营,后期所剩森林可采伐资源多在山冒、深沟后堵和沟畔山坡上,非常分散。路太远了,我们就搬移帐篷点。家搬得勤,帐篷点也就建得简陋,但森调队员却说简陋的家很温馨。
1998年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在森林调查设计工作中,GPS和电脑在森林三类调查设计工作领域被广泛应用,告别了用罗盘仪作业获取方位角数值,来绘制伐区调查设计平面图。GPS全称叫全球卫星定位仪,手机一样大小,具有导航、定位、计算单位面积、绘制平面图等功能。森调队员使用GPS的第一感受是携带轻便,用GPS值绘制的伐区调查设计平面图,计算出的经营小班面积,精度之高是罗盘仪无法可比的。2009年,森林调查设计大队采用了塑封牌代替过去砍活立木设小班桩的做法,仅此一举一年就可保护胸径12厘米的活立木4000余株,也就是说能保护1.2公顷,合18亩的林地树木。
2014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林资源进入全面生态恢复期。务林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建设理念,进行身份置换,由过去的伐木人变成现在的护林人。森调队依然肩负着森林抚育、更新造林等调查设计规划任务。如今森调队员进山工作都骑着摩托车往返。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每个森调小队都配上了液化气罐做饭,用液化气伞型取暖器供暖,配备了太阳能板蓄电瓶,接上电灯泡替代了蜡烛照明,用平板笔记本电脑做内业,给智能手机充电听歌曲看视频……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森调队员在山林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如今,森林调查设计规划这个职业依然发挥着林业行业尖兵作用,继续着“风里来,雨里去”,用敬岗爱业精神诠释责任担当,为生态保护建设保驾护航!
马德林 口述 马相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