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路的变迁

叶桐
2018-11-14
1616

      面对着一条条崭新的公路,面对着飞驰而过的一辆辆私家轿车,面对着悠然行走在大街上的乡亲,作为一个始终关注吉文道路变迁的新闻爱好者,心中别有一番感触:路的变迁,折射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无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吉文林业局贮木制材厂知青连工作。那年春天,厂领导来给我们做动员讲话:“兄弟们,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今年的任务就是修路,让山上的木材下山来,支援国家建设。”几天后,百余名职工知青乘车来到吉库林场往里很远的107施业区山脚下。由于这里是原始林,没有道路,拖拉机只能把物资向山上运两里左右,剩下的10里只能靠肩拉人扛。大家找来小杆,做成扁担状,身负百十斤的铁线、粮油和帐篷等。面前是郁郁葱葱、灌木丛生的原始森林,脚下没有路,只有10至40度的泥泞山坡。迈开颤抖的双腿,咬牙走上几十步,就要放下肩担歇一歇,再艰难地向上丈量。体质过硬的孙连平、孙亚东、王宪义步伐快,不时放下肩上的重物过来帮我一把,或者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山高、坡陡,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长时间的行走,让我们体力透支。顺沟而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块凉馒头。一路上遭受着草爬子、酓蠓、蚊子和小咬的轮番袭击。大树荒草遍山野,碎石枝杈满山岗,我们践行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真理。一路翻山越岭,历经一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每个人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转眼要到中秋节,运材沙石路进入收尾验收阶段。几个月没回家,思家心切的我们便“策反”了组长孙亚东。第二天清早天蒙蒙亮,我们三男两女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为了早日到家,返程的路只能另辟蹊径。好在孙亚东常跑山,不转向,钻林越沟再次照鲁迅先生的话“造路”。每走一会儿大家便互相鼓励,心里不停念叨着:“中秋节我回来了,好吃的等等我。”不顾被枝桠刮得手上、脸上道道伤痕,硬是凭着年轻人的血气方刚,拖着酸痛的双腿走回了家。
有路
      “自从走上了水泥路,出门再也不摔跟头了。”生活在吉文林业局吉铁林场的退休职工李忠淼老人对修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感触最深。党的惠民政策、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位80岁的老人。他激动地对笔者说:“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一百年描绘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争取活到100岁,亲眼看看中国梦的实现。”
      “你是不知道我们林场以前啥样,旧房子多,建得乱,路也不规整,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要是雨下得大些,我们这些老人就彻底困在家里出不来了。”说起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前后林场的变化,赵洪江老人有说不完的话。赵洪江老人今年78岁,梅素平老人72岁,老两口在吉铁林场生活了40多年,出门就能走上水泥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老两口每天都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上几圈,活动活动筋骨,或者到新修的小广场上锻炼身体。听说林场还要安装路灯,老人心里乐开了花:“以后天黑也敢出门了,散散步,多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好。”“现在,危旧房都拆了,剩下的房子都维修了,还给新建了仓房,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超市也都建好了,马上就能用了,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乐趣也越来越多了。”梅素平老人接着老伴的话茬,笑的合不拢嘴。一想到晚年的生活,老两口心里都美滋滋的。
      高速路
      今年,301省道路边上有了大动静,施工队驻进来,运来优质砂土,伴和着水泥,重新设计拓宽了路基,修路的机械车辆成天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高速公路正逐渐成型。笔者经常到路边去看,盼望着高速路修好的那一天。
      而今,吉文人“行路难”正逐步成为记忆。这里已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交通网络。行进在一条条宽阔明亮的马路上,欣赏着两边的景色,犹如流连在城市的某条街道,令人心旷神怡。一条条便捷的道路,又像身体里的大动脉,为吉文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不光是镇区,乡镇、农村也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私家车多了起来,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再为雨天出行而发愁了。村里的街道也一改过去的土色,被平整的水泥路所替代。通畅的大路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巨变,更是吉文地区经济发展的象征。路在人们心中已不仅仅是用于通行了,它承载了人们昨日的梦想,也寄托着人们明日的希望。
      从沙石路,到水泥路,再到高速路,条条大路见证了吉文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道路还在不断延伸,未来的路应该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通畅。吉文人迈着走向富裕的脚步,展得更宽,伸得更远。 (毛虎壮)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