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国家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的脚步也随之前进,40年的光阴,每个林区人永不磨灭的是大兴安岭人精神。 1987年,管理局党委发动职工,总结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现如今的林区人或说从前的日子苦不堪言;或说现在的生活幸福有加,但是不变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带给他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它如一个座右铭影响着务林人的一生……
林区开发建设伊始,工人们住简单的工棚子、地窨子,吃的是水煮冻白菜,头上戴的是狗皮帽子,身上穿着的是羊皮袄,脚上穿着毡疙瘩,在冰天雪地的大森林里战天斗地,采运木材。没有路,他们伐林开路;没有车,他们用牛马套子拉木头;缺少人力、畜力,他们发明了冰道运材;没有水吃,他们取冰化水;没有床铺,他们伐木做成小杆铺;没有灯,他们用蜡烛、电瓶灯、嘎斯灯、煤油灯……,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困难,只有向前。广袤的林区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门上锁,人上山,办公等事儿挪晚间”,记者疑惑,那个年代林区职工群众的精神面貌如何?在爬冰卧雪,艰苦卓绝的年代,他们又是如何度过的?带着疑惑,记者来到满归林业局异地党支部的活动室找寻老一辈务林人的记忆……
满归林业局异地党支部活动室内,几位离退休老干部正在学习党章,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忆当年,老人们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衣缩食,但是非常快乐的年代,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与记者拉起了话。今年69岁的康林海曾任满归林业局教育科科长,他说;“那时候根本没有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只有星期日的下午休息,大家都铆着一股劲儿,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只想把工作干好。人们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争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人’,所以,我们那时候都拼了命的干工作,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刘凤洲,曾任满归林业局劳动人事部副主任,今年77岁,虽然现在眼花耳背,但是讲起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老人竟一下子站立起来,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当年他是如何伐木的!原来,刘凤洲老人20岁出头那会儿在满归林业局第三小工队当过伐木工,因业绩突出,是满归镇小有名气的“快刀手”。“我们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呀!在工队,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上山了,一干就是一天,那时候山上的雪厚的都能没腰了,我们就趟着雪从一个林班到另一个林班,傍晚下山的时候,衣服、裤子、棉鞋都打湿了,我们就把它们挂在地龙上烤一烤。
有时候,半夜要是去厕所,回来忘记把棉鞋挂起来,第二天早上,棉鞋直接冻在地上了。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向好,每个人都积极向上。”刘凤州说。
满归,地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地理位置偏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运输到满归镇的瓜果蔬菜少之又少,老人们回忆起当时去火车站取白菜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临近冬天,拉着一车皮大白菜的火车终于到达满归了,我们去取白菜时,看到几十袋大白菜上面冒着气儿。”曾任满归林业局绿星宾馆经理的王广文说。记者不解地问:“为什么会冒气儿呢?”
王广文解释道:“白菜都是从辽宁那边运输过来的,路途遥远,到达满归的时候,上面一层都已结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爬冰卧雪、艰苦奋斗、默默无闻、辛勤奉献,不遗余力的支援着国家建设。他们坚持“边生产、边生活”、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点一点建设起了现在的大兴安岭林区,这种精神,在当下弥足珍贵,那些旧时光里的故事如同一个个载体,需要我们去发扬和继承,让大兴安岭人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务林人…… (米何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