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深山里的野猪爱“健身”

叶桐
2018-12-04
1319

      初冬时节,林区大地早已裹上了一层洁白的棉衣。11月25日,迎着初升的朝阳,记者驱车来到距离吉文林业局26公里以外的吉峰野生动物养殖场。室外寒风凛冽,饥肠辘辘的“二代”野猪挤在栅栏外,迫不及待地排着队等着它们的“早餐”。只见饲养员推着车把饲料往地上倒成了一圈,刚刚把门打开,饿极了的“二代”野猪就撒着欢儿地跑到这些“美味”面前吃的不亦乐乎。
      吉峰林场党总支书记白宏顺告诉记者:“我们这个‘二代’野猪养殖场是去年10月份建成的,场地面积有近5000平方米。在林业局的帮扶下,经过一年的饲养,‘二代’野猪的数量从最初的500头已经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头,到年底就有将近200头猪可以出栏盈利了。建立这个养殖场的初衷是为了让职工增收创收,从而,以这个项目来促进林业局的转型发展。养殖场有4名林业职工在做饲养员,从接生、打扫猪舍、打磨饲料到喂食都由他们负责。”记者看到,这些“二代”野猪和家猪在外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长着黑色或棕色的长毛,体型也比普通家猪小很多,动作非常灵活。
      看着这些憨态可掬的猪,饲养员徐柱龙欣慰地说:“这些‘二代’野猪吃的都是咱们自己买的玉米粒打磨的饲料,它们不像家猪,吃不了精饲料,只能吃粗粮,一顿饭把它们喂到四分饱,就放归大森林自己寻找些草根野果吃了。这样养出来的‘二代’野猪不容易生病,肉质也好。现在这个气候,一般到下午3点多钟它们就守在家门口等着吃晚餐了,吃过后再跑出去玩,晚上在山上拱个窝,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休息,早上再回来,也就是刚刚你们见到的场景了。”白宏顺接着话头对记者说:“是啊,我们的‘二代’野猪可是吃着纯天然食品,每天‘健身’的绿色生态猪。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职工增收创收,更是为了吉文地区百姓能够吃到放心美味的猪肉。”
      记者跟随着徐柱龙走进了猪舍,扑面而来的刺鼻气味充斥着整个场房。徐柱龙的老伴蒲桂娟正在埋头清理猪舍,她一边打扫一边对记者说:“这些猪跟家猪可不一样,饲养时间长,普通家猪6个月就能出栏,这‘二代’野猪得18个月才能出栏。野猪挺娇贵的,母猪产崽的时候我们得一直守着。小猪崽怕冷怕潮,长到七八十斤才能离开母猪。小猪崽从出生开始就住在我们准备的保温箱里,箱底铺着电褥子,头顶装着浴霸,暖烘烘的长得才壮实。我们俩都是咱林业职工。以前我家里养了将近500头家猪呢,现在岁数大了,有点干不动了,把家里的猪都卖了,准备养老。我们两口子养了20多年的猪,有了些经验,虽然年龄大了,我们还是想把经验传授给更多的职工群众,带领他们一同致富。”
      夕阳西下,在外“溜达”了一天的野猪也陆续地回到了猪舍,看着饲养员洋溢着的笑容,记者仿佛看到了职工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期待着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见习记者 叶桐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