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时隔18年,当刘德文再次走进毕力格生态功能区,他依然能够辨认出2000年在这里栽下的树,如今有两米多高。而消失的毕力格林场,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
在刘德文看来,毕力格是改革开放40年来,林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毕力格林场因林而立,因绿而兴。在它身上,承载着务林人对绿水青山认知的转变,我也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它。”刘德文对毕力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源于他的工作经历。今年51岁的刘德文是库都尔林业局森林经营管理科更新种苗股股长,高级营林工程师。他始终不离营造林一线,毕力格的变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木材生产时期,小九亚、毕力格是林业局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毕力格是一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林场,车辆型号多样,设备种类繁多,木材生产作业能力强。毕力格有一条公路,是林业局唯一的一条双行线,也是最繁忙的木材运输公路之一。整个冬季,几十辆汽车日夜不停地往返穿梭,人倒班,车不停。1983年,年仅18岁的刘德文怀揣青春激情,跟随父亲来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他住工队帐篷,吃大锅饭,目睹木材生产的火热场面,参与营林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由于冬季要换地方采伐,春秋要换地方栽树,刘德文走遍了毕力格的大小沟系。可以说,他对毕力格了如指掌。
随着木材逐渐减产,毕力格林场在1994年撤并,规模萎缩,人员减少,成为小九亚林场木材生产、营林生产的中转基地。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后,毕力格场址废弃,人员撤离,仅保留一支森林快速扑火队,在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同时,承担造林任务。刘德文也参与到毕力格人工造林中,当时造林的场景他仍历历在目。刘德文回忆说:“栽的树苗都是裸根苗,以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为主。刨镐是专用的栽植工具,先用刨锹整地,将苗木根系打好泥浆,再用刨镐栽植。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植树口诀:挖大穴,栽当中,不深不浅不透风;三埋两踩一提苗,踏实扶正不窝根,反扣草皮记心中。但是栽植裸根苗要‘靠天吃饭’,受天气因素制约大,必须控制在春季 ‘顶浆期’ 内造林,才能保证成活率。”
2011年是实施天保二期工程的开局之年,营造林的力度更大了,修枝抚育、补植补造等新项目的增加,给务林人带来了新挑战。刘德文至今还留存着一个小册子,是当年参加林区森林经营管理培训班时的笔记,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刘德文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迎接新挑战。
由于天保二期项目增加了,标准提高了,开始使用容器苗植树造林,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增多了。凡是导致苗木不成活的原因,刘德文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在一次作业检查时,刘德文发现刚栽植的苗木叶子都黄了,栽植方法没有问题,难道出苗圃时就这样?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正好运苗车到了,他上车检查苗木箱里的苗木,突然看到车上有两个编织袋,便问道:“编织袋里是什么?”工作人员说:“箱子不够用了,用袋子装了点苗。”原因找到了,由于中午温度高,编织袋内不透气,苗木叶子枯黄是必然的。
2015年林区全面停伐,毕力格,再也没有轰隆的油锯声,而是鸟鸣虫叫、溪水潺潺。从资源索取到生态回馈,从一片绿到满眼绿。改革开放40年来,务林人结缘天保,让荒山变绿海,绿海变金山。绿意渐浓的毕力格,吃上“生态饭”的务林人,让刘德文对未来更加心驰神往。
“今年,我因公再次走进毕力格。经过那条双行道时,回想起曾经我们上山会的都是满载原条的运材车,如今下山会的都是满载苗木的运苗车。一个是往外采,一个是往里栽,今非昔比,天保工程带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刘德文心生感慨,“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的林区,不就是务林人交出的最好答卷吗?”谈到这里,刘德文神情激动,目光闪闪。他说:“我们正在制定林业局2019-2021年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即将开始新一轮绿色‘保卫战’,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每个项目、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
让刘德文引以为豪的,除了自己的职业,还有父辈留下的“功勋章”。库都尔林业局营造林工作起步早,1956年就开始了植树造林工作。曾在上世纪60年代,林业局老一辈营林工作者成功创新出干旱阳陡坡人工林营造技术。从开始造林到1990年的34年间,创造出了百万亩人工林的历史功绩。正是这种“百万亩人工林精神”,激励着像刘德文一样的“林二代”护绿有责、守绿负责、植绿尽责。
艰辛、汗水、心血伴着刘德文度过了36个春秋,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功底”,结下了丰硕的果实。他更加专注营造林工艺的改进,如何把获得国家专利的容器苗高效快速栽植器、简单便携式林木球果采集梳、“系带式”营造林公示牌、《“栽植线法”营造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缺口环抱齿梳式”沙棘果采集专用工具制作与使用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尽快实验推广,正是刘德文的企盼。他说:“留给下一代绿水青山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懂得怎样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爱护森林、保护森林、培育森林,使祖国北疆这道绿色长城更加坚固!” (陈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