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居有定所,才能安身立命。结婚要买房,孩子上学需要学区房,房子是中国人心中执着的追求,似乎有房才有家,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无房
听妈妈讲,我们家最早没有单独的住房,是和王叔叔家合居在一幢板夹泥房里,也就是一户两家。那时在吉文地区,板夹泥房就很“高档”了,许多家庭都是合居。房里没有客厅,进门就是厨房。东西各有一间,像哑铃一样。西屋大些,约20平方米,我们称为大屋,由王叔叔一家居住;东屋不足10平方米,除了一铺火炕,仅剩50多厘米的过道,我们称为小屋,当时父母和大哥、二哥住在这里。最担心的是连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雨,滴答、滴答在锅碗瓢盆各种接雨器具上,让人心焦。我出生后,两家还住在一起,上室外单人厕所一开始还互相谦让。随着两家人口的增多,孩子们也互相猜忌起来,今天我玻璃球不见了,明天你拿了我纸牌,连摔泥巴、滚雪球都硝烟弥漫,常常打得人仰马翻。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打架赢了匆匆跑回家,跨进门槛忘了厨房是个挺深的土坑,把脚脖子扭伤了。祸不单行,正万分委屈哭着喊妈的时候,泪眼朦胧,推开大屋门,我又一头跌进地窖里。原来王叔家那天起土豆,正敞开窖口晾晒。后来,王叔家申请到更好的板夹泥福利住房,“僧多粥少”,尽管我家没“抢”到,但现居所成我家自己的了。我们也有了只属于自己的家。
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毛家四兄弟已20岁左右。这时期,我和四弟与父母挤在大屋,大哥二哥住小屋,孩子们身体疯长,又需要考虑成家,房屋紧张成了困扰我们家的难题。父母召开家庭会议:“虎旭、虎强、虎壮、虎城,咱家要盖房,你们怎么看?”怎么看,早就该建。毛家“四虎”,虎背熊腰,精神抖擞,一身力气无处使,没房自己建造。大哥在翻砂厂工作,负责沙土等石料;我在贮木场工作,负责板皮、柱角、房檀等木料;父亲翻出刨子、瓦铲等木工瓦工用具,和二哥把拣砖头、加工房梁、柱角,木工、瓦工全承包;母亲负责做饭打下手。12岁的四弟负责端茶倒水,擂鼓助威。一时间,家里热闹起来。挥锹抡镐,各显神通。经过大半年的紧张忙碌,一个紧贴原房东侧,50多平方的砖脸板夹泥油毡房建起来了。高高的房顶,可以在里面畅快地呼吸,再没有压抑的感觉。虽是砖头泥巴混合结构、外墙粗陋不平“半生不熟”的房子,但对比从前,已经是“天堂”,从此不用挤小火炕睡觉了。
建房
破落的民居、泥泞的道路、脏乱的镇容,曾留给吉文人深刻的记忆。在吉文林业局原劳服公司对过,有一块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的区域,曾经密密匝匝地挤着300多间低矮破旧的小平房。这些房屋多数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板夹泥房,有的房子墙体破旧不堪,部分房屋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的情况,屋顶盖满了层层叠叠的旧油纸和石棉瓦,电线零乱地在屋顶穿插,已十分破旧。严重影响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带来了城镇消防隐患。
吉文林业局凭借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东风,解决职工的安居问题。2009年春,被称为“民心一号工程”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吉文局拉开大幕,当年,吉文林业局棚户区改造工程共完成3.92万平方米,惠及林业职工812户。2010年,吉文林业局棚户区改造任务为7.7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4万平方米,修缮改造3.75万平方米,惠及林业职工1550户。原劳服公司对过50栋新建起的平房整齐排列,据说是林区建起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平房。
笔直干净的水泥路边栽种着云杉和松树,红顶、黄墙、绿树相互掩映,一派崭新景象呈现于世人面前,让人难以与曾经的棚户区联想在一起。在平砖房的建设上,林业局根据住户生活实际需求挖了地窖、打了饮水井、盖了仓房、夹好板杖子、安装大门,重新铺设巷道。这些附属工程每户投入4000余元,不收职工一分钱,这对吉文这个“老穷局”来说压力很大,可局领导说:“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必须做好。”回想自己这些年搬了8次家,租房一次,购房5次。第一次搬家是受不了房屋的寒冷,水缸凿冰取水,要考虑有小孩后的取暖问题;第二次搬家虽然住进了有暖气的房子,但1998年一场大水漫上了炕,想想后怕,赔1000块卖了;第三次搬家是到原二中校舍空场地种木耳,那两年可挺遭罪。房子够大,一栋校舍任我居住。只是墙壁开始裂缝,越裂越开,多个房间没有玻璃,夜晚狂风让孩子骇然失色。有几次正吃饭,房顶的锯末子连招呼不打就“跑”进菜里“尝鲜”。小鸟也常常光顾,屎拉到饭桌上。冬天,菜热了,饭就凉了。另几次则是先后搬到父母家、岳母家,还有1年租房子住。最后一次搬家则是好了还想好,搬了还要搬,到城市去养老,过好下半生的生活。
目前,吉文林业局已新建棚户区平房770户,新建棚户区楼房2352户。崭新整洁的棚改新区已成为务林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住楼房
2009年,我喜迁新居,住进了棚改区1号楼。50平方米的房子结束了我居无定所的窘境。转眼又是10年。今年,女儿选择去通辽工作,房子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不能再让孩子过我们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经过慎重考虑,咬牙在女儿单位附近购买了100多平方米的高层电梯楼,还请来装修公司设计装修。搬家的时候,女儿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家具如何摆设,客厅如何布置,电器如何选择都遵从她的意愿。女儿开心,我也高兴。站在高高的阳台上,遥望彩虹桥下流水潺潺。周围高楼林立、商业繁华、交通畅达。附近有小学、中学两所学校,还有刚落成的蒙医院。小区里有树有草,物业管理使安全有了保障。附近的公园里,隐隐看到老人们在跳广场舞,优美的舞曲令我心醉。
回想自己近半个世纪以来,从使用旱厕到水冲厕所,从土坯墙到白墙,从室内黑土地到瓷砖地,从火炕到舒适整洁的床,从烟熏火燎的炉子到安全卫生的地热,从泥土平房到砖房,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品电梯楼,从一家多口挤在三四十平米的小屋,到现在每户人家分住在布局合理的新式住房中。居住空间越来越大,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亮丽。
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对住房的要求从面积到质量到地段,居民住房功能从满足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不断拼搏奋进的中国人。 (毛虎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