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指尖下的历程

叶桐
2018-12-11
1285

      信息传递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必须进行的活动。高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信息传递无极限。身处大兴安岭深处的林区人,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一步一步跃动着时代的节拍,指尖下,闪烁着一个个家庭温暖和动情的瞬间……
      改革开放初期,我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那时候,每年年底,生活在重庆市的老家亲人都会来一封信。盼信、读信、写信是我们家春节前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
      当时,我们家住在距离局址十几公里的林场,远隔千山万水的一封信常常要二十多天甚至一、两个月才能收到,有时候,到手的信都有折破的口子。临近过年,如果看到爸爸神采飞扬地下班,妈妈就会问:“老家来信了吧!”爸爸按按胸前的上衣口袋,说:“来了!”于是,一家人围拢在一起,很有仪式感地听爸爸或者姐姐读信。信里那些亲切的话语,或者亲人随信邮寄的照片,总让我们激动,想象着遥远的南方还有许多亲人惦记着这里,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1986年,我考上了大学,前往离家1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从那时起,我开始往家写信。第一年的通信最多,给家里的信通常是告知我的近况,询问家里的一切,甚至鸡鸭鹅狗也要提一嘴。爸爸的回信,开头第一句话总是“我心爱的小女儿……”这让我感觉到平时不善言谈和表露心境的爸爸,心里有对我浓浓的爱。
      记得上大学的第二年,我以为来回走已经轻车熟路,而且还是和同学搭伴走的,父母不会惦记。开学就没有按照惯例往家里写信。有一天,一位同学突然告诉我收发室有我的电报,我吓了一跳,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脸都白了。同学连忙说:“没啥事,就是问你到校了吗?”我一听,才放下心来,呼啦想起来,开学还没有给家里写信呢。后来得知,我开学走后,一直没有来信,妈妈非常着急,让爸爸特意赶了十几公里的路发的电报。
      实际上,那时候林区也有电话。但是刚刚结束人工转接电话不久,林场仅有的一部电话只能在局网内拨打。如果拨打长途电话,就得到当时的邮政局去。小小的邮政局人满为患,发个电报都得一个字毛八分的,更别说电话了。一般家庭没有极特殊的事是不会花“重金”去打电话的。像爸爸这样去花拍电报的钱,已经是相当破例了。
      一封信,一段情。大学毕业回到林区,给大学同学的信持续了好久。青春年少的我们,意气风发投入社会生活,有苦、有乐、有彷徨。我们仍旧通过信件谈理想、谈爱情、谈家庭。可以说,那时候的信是我们的心灵寄托,是解开心结的钥匙。等信、盼信、回信占据了精神生活的大部分。
毕业那几年,我在河中林场上班,每周一、三、五有通勤大客。每到有通勤车的日子,林场职工家属像赶集似的,去看大客车。我跟在通信员的屁股后,怯怯地问:“有我的信吗?”后来,那个通信员老远看着我,就直接告诉我:“有你的信!”或者“今天没有你的信!”每每收到同学的信,我都是迫不及待地拆开,读了一遍又一遍,将每个字、每句话都揣摩半天,直到认为自己都理解了,猜透了对方的心思、含义才作罢,然后就是字斟句酌地写回信。
      收到的信情真意浓,写出去的信也是推心置腹。有时一封信要写几天,生怕用了错别字让对方理解错了。信要尽量写短,一是怕超重被打回来,二也是怕说多了自己的苦楚让对方惦记。在那个年代,一封通往林区其他局的信也要转悠十天半个月的才能到对方手上。来往一封信时间太长,这次说到的不愉快,等同学的信再来时,当时的苦恼都已经忘记了。有时前一封信的内容不清楚了,我就把以前的信拿出来看看。写完的信,精心地叠好,粘好封口,交给通信员。
      小小的信件联络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牵连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结。“见字如面”是那时候最真实的写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林区微波通信普遍以后,能直拨电话了,当办公室里安装上了这样的电话,我兴奋地给林区各处的同学打电话,那时候,同学间对这种不花钱随便聊的畅快沟通兴奋不已。2002年,林业局对局址通讯线路进行改造升级,我家也安装了电话,靠书信往来的信息联络彻底淡出了我的生活。
      网络普及以后,QQ、微信成了联络的工具,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信号,人与人之间就能实现视频通话。林区的电信事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开通了通讯宽带业务,2008年,我们家买了电脑,安装了林业电信网线,坐在家里就能知晓天下事。
      现在,不但是中青年人用上了时代感的手机,就是老年人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老妈今年76岁了,也在我们的鼓动下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不会打字,就发语音。每次看到妈妈拿着手机,与年轻时候的老姐妹聊天,与远在河北的重孙子视频时,我的心里都有一种幸福感,恰逢这个发展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幸运的。
      从一封信到一部电话机,再到一部手机,指尖下不再需要一支笔、一张纸,手指如蜻蜓点水,就可以瞬间输出发送。指尖下的历程缩短了信息沟通的节奏,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迹,也是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真实映照。沿着传递信息的发展历程,我相信,林区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何康红)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