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建国以来林区开发建设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筑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编者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60年、三代人、一片林,得耳布尔林业局上下同心、矢志不渝,始终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倾情守护着祖国北疆绿色林海,创造了连续6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绿色传奇,成为全国林业森林防灭火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绩是如何取得?是谁在守护着那片林海?工作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带着问题,本报记者走进得耳布尔林业局,深入基层一线,走进职工群众家中,采访历年来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经历者、见证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探寻得耳布尔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守林护绿的感人故事
60年风雨沧桑,书写历史长卷中引以为荣的难忘一页:
1958年至2018年,从木材生产的鼎盛时期,到停伐转型的转折时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得耳布尔人历经各个时期的各种考验,始终饱含着对大森林的深情,把森林防火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和职责使命,实现了自建局以来连续6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佳绩。
60年、三代人、一片林,得耳布尔人在绿色林海中创造着不朽传奇,在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中更为弥足珍贵。
“林兴我荣,林毁我耻。”——建局与护林防火工作相伴而生,保卫家园的精神坐标坚不可摧。
得耳布尔林业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北部,生态功能区面积255360公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特殊的地貌、气候、植被特征,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铅锌铜等矿产资源富集。
1959年,呼延银来到得耳布尔林业局支援建设,当时的得耳布尔的路是水和着泥巴的“水泥”路,工人们住帐篷,睡小杆铺,夜晚睡觉穿衣戴帽都会被冻醒,吃的是苞米稀汤、酱油拌冻大头菜根和窝头。
可即便在艰苦的岁月中,森林防火仍是全林区的工作重点,得耳布尔林业局从上到下,从职工到群众,从单位到各部门更是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出门不带火,在外不吸烟;春秋两季防火期内四级风以上,家家户户自觉做到不引火做饭;只要有火情,全民义务参加灭火“作战”……绿色兴安、浩瀚林海,起初人们抓森林防火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别看那时候生活苦,咱职工个个会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8字方针。”呼延银老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天,风大、草干,天气异常闷热,春雷阵阵,局址南山西北坡发生森林火情。这时,全局有扑火能力的干部职工迅速集结,拿着铁锹、水桶、火钩子,以及用柳条自制的扫帚上山打火,而给养就是每人每天一两捧饼干。由于火情紧急,给养短缺且运送困难,始终奋战在扑火最前线的职工贾巴和、解对学等人从扑打火头到清守火场,连续三天三夜未尽一口干粮,圆满完成了扑火任务,他们二人也因此成为全局首批火线入党的职工。回首过去,今年78岁的呼延银有些激动,却真实反映了得耳布尔林区第一代开发建设者对森林的挚爱。
开发建设初期,森林防灭火没有专业服装、充足给养、先进灭火装备和通讯设备……有的是得耳布尔人上下保卫家园的信心;有着万千如贾巴和、解对学一样不畏火魔、心怀果敢与担当的一代人。他们将根脉紧紧与大兴安岭相依,甘愿把一生的青春与汗水奉献给这片热土,代代绵延,成就了段段佳话。
“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护林守绿理念不断加深,由过去的“点”上升为“体”。
原用于牵引木材的“大铁板”改成了运输防火设备和物资的敞篷铁箱、履带式集材车的底部经过加固更大发挥了抓地性能……改装后的J50集材车橙红色的车身和快扑队员们的防火服颜色一样醒目,在得尔布尔林业局防火处院内“列队”,时刻准备挑战“新任务”。
司机兼维修工杨国斌与J50集材车一样也曾经过“改装”。1998年、2011年国家相继启动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木材生产量逐年减少到植树造林任务不断加大,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人们对护林防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杨国斌告诉记者,他22岁接班走进山场一线,从父辈到自己这一代,抓森林防火从不松懈,护林、守绿、植树,让他们这代人更为理解防火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保卫家园,更是关系生态保护建设的大事儿。
其实,林区大多数第二代务林人从父亲手中接过服务于木材生产接力棒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必须承载护林守绿的职责和使命,快扑队员万进英就是其中之一。
“我亲眼目睹了森林火灾带来的惨痛代价,千山滴翠瞬间化为灰烬,那时我就告诉自己,只要自己能干一天就要誓死保护这片大森林。”万进英在贮木厂上班的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5月6日,黑龙江漠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他作为林业局后备扑火队伍的一员奔赴火场救援。从那以后,万进英每年都积极参加援外扑火,后来,他正式申请成为一名专业快扑队员,积极投身到了护林守绿事业中,今年已经53岁了。
血脉相依,父志子承。如今,林区首个提出“黑色防火工程”以火攻火,并向全国林业战线推广典型经验的得局第二任防火办主任段向阁的儿子段忠军,在其父亲双脚踏查过的这片森林腹地,专职从事森林防火工作,成为中流砥柱一代人的缩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护林防火薪火相传,生态文明思想在兴安岭上落地生根。
兴安3月,春回大地。得耳布尔林业局防火处内,一声声急促而紧张地警报声打破了初春的宁静,正集中整理防火公路路影的快速扑火队员们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如风一般朝营房飞奔,更换扑火服、快速集结、蹬车、出发,时间不超过5分钟。
这是今年春防以来的一次生产待命常规演练。在得耳布尔林业局防火处工作28年的文宣股股长刘利看来,即使60年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但得耳布尔局抓防火工作的意识、责任和力度从未减弱过。
不远处,瞭望台上的黄色预警旗迎风飘扬,强调当下火险等级为易燃。由于春防形势严峻,林区于3月5日提前10天进入防火期,得耳布尔林业局快扑队员也随之提早进入集中食宿和训练。
那一抹抹橙红色在林海中特别醒目,富有活力。队员们身着的“战衣”虽有油渍、裂口等不同程度的磨损,却是他们认为衣柜里最帅的一件衣服。
每一处磨损都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扑火故事,每一个油渍都是快扑队员们护林守绿的印记。今年33岁的梁永宏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套刚“退休”的扑火服,这套衣服他穿了3年,在14年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中,已记不清这是换过的第几套扑火服了。
“留作一种纪念,也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保护好这片绿色林海。”梁永宏深情地望着衣服说。
“从小爷爷和父亲时常告诫我不能玩火,要保护好这片养育代代务林人的大森林,当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身在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就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梁永宏坚毅地说。
午后温热的阳光洒向大地,宽阔的得耳布尔河在晶莹剔透的冰层下潺潺流动。明德小学教室内外书声琅琅,二年级二班正在上一堂防火知识普及课,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双眼炯炯有神。谈及防火认知,梁铭越高高举起右手:“老师和家长常常教导我们,身居林区,防火第一,我要做保护森林的小卫士,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发言的正是梁永宏的女儿。多年后,以梁铭越为代表的这代人必将成为续写新时代绿色华章的接班人。
记者手记:60年,三代人,一片林。我反复思考,不断寻找,是什么样的一种共识和力量,能使得耳布尔林业局实现连续6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头发银白的耄耋老人、双手老茧的在职职工、挥汗如雨的扑火队员、童真无邪的孩童……他们的答案如出一辙,原来“护林防火”早已成为融入得耳布尔人骨血里的信念与执着。
生态保护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朴实、坚韧,他们不会说华丽的语言,不懂得表达豪情壮志,只是立足自己,尽心尽力做好防扑火工作的每一件事儿。这不正是广大务林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实写照吗? 首席记者 赵佳佳 记者 朱高华 通讯员 王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