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甘河林业局甘源管护所驻防营地,微风透着凉意。“立正,稍息,我们现在要例行点名报数1.2.3.4.......”近日,甘源管护所主任李胜权指挥着靠前扑火队员,清点着人数。
“韩立华,带好塔上要的食材物品,准备一下,咱们上瞭望塔。”李胜权召唤着驻防队员。队员韩立华打开“战旗”车门,双手环抱着两大桶清水,迅速将两桶水放进“战旗”车厢内,同时将已经备好的新饭勺、手套、蔬菜等一些日用品也放进车内,“咱们走啦!”他呼唤着大家上车,车迅速启动,到甘源17检查站、25林班甘源瞭望塔、37林班甘上瞭望塔督导检查防火工作。
49岁的韩立华和车打了半辈子交道,最早他开运材车,现在他开防火车,这车一开就是30年。“把稳了,路上坑多。”他一边提醒着大家,一边娴熟地避让着坑包,放眼密林,尽是蜿蜒坑洼的土道,烟灰弥漫不时地钻进车里,不一会,车驶到了17检查站。驻卡人员闫学斌抬手示意,车子停在了防火卡杆前,“请出示一下防火证。”入山手续正常,大家走进了检查站。
58岁的驻卡护林员闫学斌态度和蔼,热情地向笔者介绍着自己的情况:他参加工作后就在林业局机修厂工作了,作为一名钳工,常常机油灰土爬衣衫,繁重的工作加上年纪的增长,他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走路不那么灵便。
进到检查站里,刘子君开始认真地记录车辆登记情况,桌子上对讲机旁还摆放着当日的火险等级信息报告。“每天8点听防火办与塔上会晤发布天气火险等级情况,咱记性不好阿,就记下来,像听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一样习惯了。”刘子君憨憨一笑说。他年轻时就开着50集材车穿梭在山林里,长期装载木材,过多劳累造成了腰间盘突出,走路时间一长就会腿麻,“这有信号增强器才能打电话,没事儿我能给家里去个电话,妻子身体不好,她一人儿在家我很惦念,在这习惯了,一切挺好的。”刘子君拿着电话寻找着信号。随后,我们坐上车,向瞭望塔行进。
快到山顶的塔路坑洼不平坡度较大,韩立华挂上助力推上低档稳住方向盘,随即一脚油门防火车就爬上了山顶。
“今天风大,辛苦辛苦,注意下安全。”进到25林班甘源瞭望塔就看到甘源管护站工会主席包文华和瞭望员交流着,墙上悬挂着瞭望塔制度牌,通讯台桌子上的瞭望记录本详细地记录着每天的风力、风向、火险等级等情况。“37林班那个塔,还得走20公里路,比较颠簸,可得坐稳了呀……”包文华细心地叮嘱着,我们又继续向下一个瞭望塔进发。
到达37林班甘上瞭望塔已近晌午,塔房旁的架子上放着二号工具、灭火机、器,塔站门旁还放着个大桶,“你们上塔来了,也没告诉一声啊,快进屋……”甘源管护所书记李禹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午饭时,瞭望员肇志权从塔上下来,匆匆忙忙地吃了一口又登上瞭望塔换班瞭望了。
“甘上瞭望塔一切正常。”“收到。”正吃着饭的谭春义起身拿起对讲机和防火指挥部例行整点会晤,饭后他将碗筷收到盆里。“咱们这塔上吃水得上五公里那取水,这拖拉机后面水箱能装不少,比以前方便多了,待会你上去看看,还能看到呼中的瞭望塔呢,咱这个塔瞭望的地点多,我没事还拍点照片一会给你看看。”他边兴致勃勃地和笔者说,边刷着碗。
甘上瞭望塔有24米多高,四角用钢索紧紧固定,登塔时紧攥着扶手,一步一步往上走,但风一过心里不免还有些害怕,落脚都变得沉重了。上到了瞭望塔上,稳住脚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儿,就能看到呼中瞭望塔,一片片白色的雪点那里,中间有一点凸的方向再向上一点就能看到了,那儿是‘天下第一泉’的方向,那儿有一片泛黄的地方是曾经着过火的地方,我上班就在这片儿工作了,对这片儿特别熟悉,这个塔海拔高度976m,瞭望半径比较广……”
他单手扶着围栏,另一只手拿着专业罗盘仪,细致的介绍着瞭望塔的情况。“开始也害怕,上塔多了习惯了,也不害怕了。”肇志权望着远处笑着说。
夕阳西下,“战旗”车行驶在公路上,带起的烟尘常常钻进车内,韩立华稳稳地载着我们向管护所驶去。“甘上瞭望塔一切正常。”“收到。”车内电台再次传出甘上瞭望台和局防火办会晤的喊话声……(周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