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叶桐
2019-07-19
1532
       ———金河林业局火烧迹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金河林业局向共和国生日献上了一份生态保护建设大礼。经过16年的恢复,“五·五”火烧迹地更新的树木已经成林,郁郁葱葱,整个火烧迹地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气候改善等方面的生态效应得到有效恢复。
       2003年5月5日,无情的森林火灾使金河林业局生态功能区29973公顷绿洲化为焦土。为了尽快恢复火烧迹地的生态功能,金河林业局成立了火烧迹地恢复工程总指挥部,各林场成立分指挥部。为确保造林成果,他们把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和成活率纳入到林场与林业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并作为否定性指标,依据目标责任书及造林承包合同书中规定的各项条款,严格奖罚。在造林季节,林业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推进。
       种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抓好种苗工作是火烧迹地生态功能恢复工程成败的关键。林业局积极推进种苗基地建设,与育苗职工签订育苗承包责任书,将各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详细分解落实到了每个育苗职工身上。他们将苗木质量等级与育苗职工工资挂钩,充分调动育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确保培育优质种苗,提高苗木合格率,他们加大中心苗圃的田间管理力度,组织营林人员进行科学实验,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育苗之路。同时,他们强化母树林经营管理,加大培育和保护力度,制定了母树林培育规划。2008年,根据预测为种子丰收年,这个局安排部署了场地调查和种子采集工作。此外,他们还成功培育了白桦树苗,使火烧迹地更新造林树种不再单一,对火烧迹地恢复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育的460万株白桦树苗,为火烧迹地针阔混交造林提供了充足的苗木保障。 在实施火烧迹地恢复工程中,这个局充分调动造林者的积极性,做到责、权、利有机统一,达到成活、成林、成材的经营目标。他们做好造林前的宣传、组织、动员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火烧迹地恢复工程的重大意义。
       并通过厂务公开栏公开造林各工序单价、分配情况及双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使职工群众踊跃投入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中。在造林前,他们对参加造林的人员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更新造林技术规程、造林技术基础知识等,通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林业局与承包单位共同签订造林经营承包合同,承包期为3年,并制定了 《火烧迹地清理检查验收标准和验收办法》《苗木培育、供应、使用管理办法》,严格组织生产,明确责任目标,划分责任区,确定责任人。每块造林地都设立了标志牌,标明了地点、林班、小班、面积、造林时间、造林责任人、技术指导责任人和验收责任人等。在日常检查管理中,实行技术员、质检员每日跟班作业制度,将技术指导工作贯穿于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造林速度和质量。
       为防治鼠害,确保新造苗木成活率,林业局建立了火烧迹地鼠害防治组织机构,制定了《森林鼠害防治方案》《防治药品管理办法》《鼠药投放技术要求》《森林有害生物限期防治通知书》等制度和规定,并与防治作业单位签订了《防治合同》。在防治方法上,他们本着无公害防治的原则,既要降低苗木受害率,又要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污染,积极引进、研究试验新的防治方法,采取了综合防治的方法防治森林鼠害。调查显示,造林地平均苗木被害率为4.0%,达到了有鼠不成灾的效果。
       金河林业局在火灾后建立了一整套强有力的恢复、更新生态的工作体系,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更新、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等方式,进行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林业局加大了森林管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使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得以迅速恢复。
       目前,整个火烧迹地已恢复和更新总面积16.6万亩,恢复率为99%。生长在“五·五”火烧迹地上的落叶松、白桦树、樟子松等更新林最高已超过6米。自火烧迹地生态逐步恢复之后,原来连一只野兔都很难见到的火烧迹地,近年来狍子、野猪、飞龙、乌鸡、棕熊等野生动物已逐渐增多,火烧迹地又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杜传平 刘宏伟)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