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俊同志牺牲已经快一周年了,我依然无比痛心!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与他朝夕相处的情形,浮现出他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紧张忙碌的身影,浮现出他在最后时刻冲锋在火场一线的情景。
于海俊以绚烂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果没有平时的为民情怀,就不可能有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记得在2006年8月末,伊木河发生雷击火,火灾后,林管局分派给规划院一项艰巨的任务———火场植被恢复外业调查。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迅速组织一支40多人的调查队伍,开赴火烧迹地现场。当时火场条件特别艰苦,调查指挥部设在伊木河边防哨所。这个边防哨所与俄罗斯以河为界,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杳无人烟。当年的调查任务是负责圈定实际过火区域边界线,火灾程度以及总体价值评估,这次调查任务历时21天圆满完成。
大部队开赴调查现地的第四天,由于通讯设备简陋(当年使用手动电台联络),调查队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接连两天没有消息。指挥部和总部都不知道现场的情况,领导万分焦急。正在这紧要时刻,于海俊向领导请命,要求前往调查现地了解情况。指挥部领导遂派于海俊和我两个人前往调查现地探查。
回想当时的情形,是对调查队员安危冷暖的牵挂,才使我们两个人战胜身体极限,克服险阻完成了那次探访任务。这一路历尽艰险,需要爬过一处绝壁,绝壁下是湍急的额尔古纳河,稍不慎掉下去就有牺牲生命的危险。我们两人历尽磨难,在绝壁处险被一条腹蛇袭击,多次脚滑险落水……沿着额尔古纳河岸行进约25里,终于找到了调查队伍,了解到调查队员工作和生活情况,并通报了指挥部的指示。当我们按原路返回指挥部,向焦急等待的指挥部领导报告情况的时候已经是半夜时光。这一天,从早上6点出发直到晚上10点返回驻地,往返50里路,那份艰辛令当时正值壮年的我们仍感精疲力竭,现在回过头想当年那次探访,真有大难不死的恍惚。
同样在林区、同样的事业、一样的年纪、一样的理想……我朝着大山仰望,英雄无言,为我指明了人生的奋斗方向。(宋百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