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苏鲁克,牧民增收的法宝

朱容颉
2020-09-18
1567
    “苏鲁克”系蒙语音译词,直译为“群”,指牛羊等牲畜“整群放养”。 
      苏鲁克是一种牧业承包经营方式,一般是指由放苏鲁克的人(牲畜所有者、发包方)与接苏鲁克的人(牲畜饲养者、承包方)以整群牛羊等牲畜为标的物,约定一定畜牧年度后,双方按一定比例分配牛犊、羊羔等孳息的协议。 
      苏鲁克制在草原牧区历史悠久,沿用至今。其内容也伴随草原牧业发展的历史车轮,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在大草原上发挥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作用。 
      十三五时期,巴尔虎草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嘎查集体和牧民家庭的产业发展问题,扶贫产业政策不断向基层倾斜。三到村三到户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政策、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扶贫绩效奖励资金政策等利好政策,不仅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嘎查集体获得了交通、水利、机械、草库、棚圈等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获得大量牛、马、羊、驼等基础母畜、活资产。 
      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牧民获得活畜、棚圈、机井等经营性资产后,坚定了在草地发展的决心。他们一般不甘经营自家这点少量的牛羊,而主动成为接苏鲁克者。在自家草场或在放苏鲁克人家草场专心经营牛羊,成为草原畜牧业的新生力量。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获得活畜、棚圈、机井等经营性资产后,就把这些牛羊、棚圈、草场等资产委托给经营能力较强的近亲属、嘎查两委等牧业大户,成为放苏鲁克者。过上了“人在旗里住楼房,草地依然有牛羊,安心养老和看病,伴读孩子育希望”的幸福日子。 
      全旗所有贫困嘎查也都得到了扶贫产业项目。他们汲取集体自营产业项目往往亏损的经验,把项目资金购买的活畜资产分包给嘎查内的牧业大户或有经营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成为放苏鲁克者,不仅规避了风险、稳获收益,还可以通过集体决议降低承包费、让利于民,扶持经营者迅速发展壮大。 
      苏鲁克制与扶贫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让这些经营性资产有效流动了起来,创造了效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再次展现了强大生机与活力。 
      脱贫攻坚期间,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与新左旗脱贫攻坚战线同志一道,致力苏鲁克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推动“苏鲁克”约定内容由口头化向书面化、规范化发展,形成孳息比例分配型、固定资金收益型等要式合同文本,蒙汉双语签订。合同文本中增设抵押物、保证人等担保条款,提倡在苏木党委政府指导和嘎查两委见证下签订户与户之间的委托经营合同,及时发现和化解争议。增加《基础母畜交接登记表》这一重要附件,详细登记了基础母畜品种、年龄、孕情、膘情等状态。倡导延长托管周期至2-3年,一个托管期结束后,按投放时的畜群状态回收基础母畜,使接苏鲁克者视他人牛羊为自己牛羊,增强责任心责任感,有效解决基础母畜的折旧贬值问题。嘎查集体畜群投放苏鲁克时,由苏木镇明确集体资产监管责任人,发挥监管作用,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倒逼集体苏鲁克合同的严肃履行。 
      他们探讨了加速畜群品种改良的种公牛种公羊的委托经营模式;小户在大户家务工并自我经营部分牛羊的务工+自营模式;小户在自家草场放牧别家牛羊并兼顾自家经营的草场资源+人力资源模式等多种户与户苏鲁克接放方式,促进了苏鲁克制的多元发展。 
      历经脱贫攻坚战后的苏鲁克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已经具有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必将在今后乡村振兴和现代牧区建设中继续发挥强大力量。 
      苏鲁克,牧民增收致富的法宝,牧区现代发展的法宝。    (王春起)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