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书写新时代通辽发展新篇章

朱容颉
2020-10-22
193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7月17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通辽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新时代通辽发展新篇章。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品牌通辽、品质通辽、服务通辽、人才通辽、创新通辽、生态通辽”的长远发展重大战略,是通辽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征和重要抓手,这“六个通辽”也与“五大产业集群”紧密融合、互为支撑。
  科尔沁黄牛“牛起来”
  科尔沁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绿色是通辽的底色。近年来,通辽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着力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品牌通辽”,就要培育标志性产业产品品牌。通辽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科尔沁牛”国家地理标志享誉海内外,代表着高端品质和规模实力。做强“科尔沁牛”品牌与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紧密融合、互为支撑。
  多年来,通辽市依托农牧业资源、区位优势,实施“科尔沁肉牛产业链”建设工程,强基地、树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带动饲草、屠宰、加工、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助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截至2020年5月末,全市牛存栏244.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44.7万头,出栏肉牛38.2万头,牛肉产量9.24万吨。
  目前,通辽市母牛繁育基地和育肥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初具规模。全市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和育肥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截至今年5月末,年内巩固及新建万头母牛苏木(乡、镇)2个、千头母牛嘎查(村)10个、百头母牛场9个、示范户1221户,新建年出栏育肥牛千头场3个。
  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遴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科尔沁牛”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230亿元,获全区畜产品第一名。
  今年,通辽市将着力建设品牌通辽,培育标志性产业产品品牌,借势“蒙字标”、打好“绿色牌”,通过规模化带动标准化,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鼓励各类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立得住、价值高、信誉好的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
  “双城同创”锻造城市硬核
  把320万各族群众的共有家园建设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诠释。
  通辽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建设“品质通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民生导向,破难题、强软肋、补短板、提水平,把“双城同创”的过程变成改善百姓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品质,提升生活品质,提升人文品质,一系列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产业更高端、人民生活更幸福。
  一群心有大爱的人,一座好人之城,让这座城市变得充满温度、充满力量。近年来,通辽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宣传活动,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通辽好人等,目前全市推选北疆楷模、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志愿服务“四个优秀”等国家、自治区级典型400余个。这些好人模范群星闪耀,凡人善行感天动地,他们温暖了人心,感动了城市,在科尔沁草原上传递着正能量。
  通辽市各群体、各行业、各领域的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济困、“春蕾助学”、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6万余人,志愿服务的触角遍及城市每一个角落。
  夏日的辽河公园蓝天碧水、杨柳依依。饭后休闲的人们在园内散步打球,处处是生活美景。漫步通辽街头,天蓝水美,水在城中,人在景中,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这座把文明作为鲜明底色的草原新城,正加速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生活品质、人文品质,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有质感的幸福日子正向通辽人民走来。
  打造独具优势的区域人才高地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主动权的战略资源。
  一直以来,通辽市积极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大军、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统筹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创造一流的人才政策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于海洋是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机电设备检修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工程师。2012年在第一届全国煤炭行业露天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露天采剥机械电修工个人第一名,2018年被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为“北疆工匠”。
  于海洋是通辽市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产业工人的突出代表。近年来,通辽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管理、引进、支持、评价、流动、激励、领导等方面,提出40项重点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31项。从2013年开始,着力建设通辽北部地区人才改革试验区,探索创新人才集聚引进培育新模式。连续5年采取“论坛峰会+项目合作”形式柔性借智,吸引10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行业精英参与,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1项。2018年,霍林郭勒工业园区被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命名为“人才改革试验园区”。2019年,改革试验园区企业研发的“铝电解烟气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脱氟除尘”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辽市在全区率先启动“博士直通车”工程,针对博士人才需求,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提供优厚扶持政策,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增强人才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人才工作平台载体建设部门联动机制,定期交流人才工作情况,推进重点人才任务落实。发挥驻外机构作用,通过推介会、嘉宾论证会等形式,与当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交流合作。鼓励引导各类“鸿雁嘉宾”返乡创新创业,通过投资兴办实业、签约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助力家乡发展。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区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2018年,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在库伦旗挂牌成立“通辽博士工作站”。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累计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00支,选派专家1115名,解决实际问题5000余个,培训群众1.2万余人。与北京市人社局联合举办北京院士专家通辽行活动,帮助38家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类技术难题76个,达成合作意向25个。
  通辽市还着力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制定《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工作措施》,大力宣传人才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加大优秀人才选树力度,营造礼敬人才、重用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点燃创新第一引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通辽”建设是通辽市培育“五大产业集群”的动力之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点燃创新第一引擎,激发全民创造活力,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关键所在。
  2020年7月30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大会上,通辽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通辽将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高端材料、加工制造、能源化工、生态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雄厚的科研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铝及铝后加工、工业节能环保、共建“先进铝材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建设“六个通辽”汲取科技动力。
  近年来,通辽市将着眼点放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开展肉牛种子工程、玉米品种培育、蒙医药技术体系、新材料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目的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向源头、向前端转移的改革正在通辽推开: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着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餐饮企业阳光监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运用信息化促进政府治理精细、精准,运用智慧手段满足群众需求,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增强群众幸福感。
  ———通过互联网侦控平台、技侦侦控平台、警务大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智慧交通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警务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阳光餐饮平台”学校、幼儿园、托老机构食堂、餐饮企业为重点,在1600余家餐饮单位布设4800余个“阳光餐饮”点位,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
  ———实施预算执行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将全市764家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审计云平台”,实现从传统的财务账表分析转变为多个业务数据综合分析,数据使用“一键联通”,数据审计“一目了然”;
  ———智慧社保“一网通办”信息平台实现个人参保、社保卡、医疗保险账户等信息与自治区数据平台对接,实现网上服务大厅“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智慧医疗”方便市民获取连续的医疗服务,全市3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智慧医疗”平台,29家医院为市民就医提供线上挂号、缴费、就诊、查询检测结果等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智能化调度平台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乘客通过手机APP查询实时公交出行信息、换乘信息、车辆位置、交通畅通等情况;
  ———“一卡通”项目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已实现水、电、气、通信等在线缴费功能,还将继续整合其他领域资源,便利市民日常工作生活。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是草原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摇篮和共有的精神家园。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将“六个通辽”建设与“五大产业集群”培育紧密融合,推进建设“生态通辽”,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重任,让通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扎实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扎鲁特旗素有科尔沁草原“后花园”的美誉。盛夏时节,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80万亩迁出区一幅醉人景象,百灵鸟在空中歌唱,绿草如毯,让人流连忘返。扎旗自2013年开始投资近10亿元进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移民搬迁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围封保护,草已高过人的膝盖了,一度消失的防风、桔梗、桑竹、紫芍、沙葱、野韭菜又能看见了,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都回来了。
  查阅历史可知,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直到上世纪中后期,受历史、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沙化,沙尘暴肆虐,昔日连绵不绝的苍莽草原,逐渐退变为连绵起伏的茫茫沙海。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辽市各族人民向荒沙宣战,掀起了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大会战”。全市开展了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禁垦、禁牧、封育,累计修复草原700万亩,全市3218万亩基本草原全面落实禁牧制度,北部229万亩山地草原形成生态“无人区”,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1%。以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护草原,实施千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实行舍饲圈养,以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划定1080万亩草畜平衡区,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
  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通辽境内的大部分沙地得到初步治理。对剩余的“远沙大沙”,通辽市依托欧投行贷款、三北防护林、蚂蚁森林等项目,实施千万亩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目前,全市有效治理沙地达3000多万亩,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良性逆转,取得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通辽市是严重缺水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80%以上,为破解水粮矛盾,践行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实施西辽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引绰济辽等引调水工程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供水4亿立方米。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统筹节水立法、农业水价改革、中水回用等举措,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水10亿立方米以上,涵养科尔沁的丰美水草,让优美生态成为通辽最宝贵的资源、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通辽市还积极探索生态富民新路,因地制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扶贫上,从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500名,重点支持贫困嘎查村发展林果为主的庭院经济,以养牛为主的生态农牧业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力,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08%,6个贫困旗县全部退出摘帽。在生态产业上,果树经济林建设41万亩,林木花卉育苗面积5万亩,以“生态美”带动“百姓富”。同时,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进生态与文旅产业融合,重点保护建设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沙漠公园,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数近千万人次。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以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自然景观魅力,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通辽市还荣获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和中国特色草原体验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通辽坚持复绿返青、守绿固本、增绿提质并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目前,通辽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81%,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率达90%,空气优良天数占比89.8%,蓝天白云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标配”。
  (通辽日报供稿)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