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食用菌培植户王杰家中,成排的菌筐整齐地码放在院子的中间,南侧是一垛垛的食用菌原料,加工车间里的装袋机、窝口机擦拭一新。
身着迷彩服正与爱人整理菌棚木架子的王杰停下手中的活说:“进入冬季后,就要生产三级菌了,我们把生产前这些准备工作做好,要不一生产就忙活不过来了。”
王杰是克一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机械运修处的一名职工,也是食用菌培植户。“十三五”期间,王杰与丈夫张敬泽通过培植食用菌逐渐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状况,日子越过越红火。
提起和丈夫艰辛的创业之路,她感触颇深地说:“多年前,女儿不满周岁,公公婆婆年岁大,家庭收入不高,生活很难。我和爱人感觉培植黑木耳应该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于是从亲戚和朋友手中凑了1万元钱,购置了锯末、菌种,当时就把住房的一部分和仓房改制成了菌房,开始了创业之路。”
一路走来,由于初期经验、资金、技术不足,出现过多次失败。夫妻俩没有抱怨,一边学一边总结,他们知道只要肯吃苦、付出总有回报。王杰不断收集食用菌培植技术资料,只要有时间就在菌房观察,晚上对照问题查找资料,向专家请教,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成功。那一年,除去成本和开支,还了借款还赚了8000多元,这让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如今,王杰考取了高级“菌类园艺工”资格证,不但精通黑木耳的一、二、三级菌的栽培技术,还相继掌握了滑子蘑、猴头、灵芝、松茸等食用菌的培育技术。她创新木耳割口初期“催芽”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木耳出芽率,使每袋产量达到了8钱以上。在开口方式上,她采用小孔(俗称钉字眼)的新办法培植的“珍珠耳”“小菊花耳”,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自林区停伐后,加工食用菌的原材料受到限制,外出购买费用很大,我们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困境呢。2018年,我们得知松茸对原料的要求不高,就开始试种松茸。2019年,我培植了6000多袋三级菌,销售了一部分,剩余的自己培植,将近200平方米培植地里,收获了2000多斤湿品松茸。现在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都提高了,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用菌成了百姓的餐桌必备,不少人把它作为礼品相送,我家的食用菌已经销售到了沈阳、北京、杭州、牙克石等地。”王杰说到。
2018年,她重新盖了菌房,修建了拌料、装袋场地、接菌室、生产加工车间。目前王杰已拥有了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发菌室,两座共计400多平方米的培植大棚。
“从当初借钱搞黑木耳培植,到现在生活状况逐步改善,可以说,在食用菌培植路上取得的每一份收获,都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这么好,让我们看到发展食用菌产业美好前景,感觉到了生活更有奔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片天地,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王杰感慨地说。(郑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