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从思想理念、管护培育、依法治理、防控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体系,始终坚守绿水青山,使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林区以一系列有利举措,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绿色答卷:仅2019年,林区优质完成人工造林7万亩,补植补造37万亩,植被恢复2万亩,生态脆弱区修复5586亩,重点地段绿化造林8745亩,退耕还林5818亩,森林抚育551万亩;开展有害生物防治285万亩,及时处置突发落叶松毛虫灾害48.4万亩; 坚定不移推进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完成343.91万亩开垦林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精准核查,收回林地12.64万亩,还林6.62万亩……一个个数字彰显了“十三五”时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关系着美丽中国建设。当前,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迫切需求越发突出,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决守好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林区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是林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我们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1+N”现代森林产业体系,为国家创造更多绿色财富、优质生态产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资源管护方式,推进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新体制,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扛起使命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到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林区高质量发展。(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