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新巴尔虎草原,蓝天下,满眼的枯黄一望无际,不时出现在草原深处的牛羊给草原注入了生机,同样生生不息的是,牛羊的主人———牧民。
自2018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新巴尔虎左旗旗委、旗政府和自治区派驻新巴尔虎左旗扶贫总队重心下沉,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牧民的生活一年一个样,处处彰显着新变化。
2.2万平方公里草原上56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11月10日,在脱贫攻坚工作决战决胜关键阶段,自治区派驻新巴尔虎左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队长曹起武、阿木古郎镇鸿图嘎查书记郑国凤又一次来到牧民宝山家,对宝山一家脱贫后的生活进行回访,更对宝山一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新生活得以延续十分关心。
从一只羊都没有、30平方米的土房,到现在的11头牛,50平方米的砖瓦房、150平方米的棚圈,脱贫攻坚以来,宝山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
“和曹总队长是老朋友了,总队、嘎查的人总来,就跟亲人一样,不光在物质上帮助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也非常大。”见到曹起武和郑国凤到来,宝山的妻子乌云其木格立马拿出奶制品,端上奶茶,和他们坐在一起,吐露自己的心声。
和草原上大部分牧民一样,乌云其木格对不熟悉的人话很少。特别是当初家庭困难,丈夫还身有残疾,更让她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卑感,以前连家门都很少出。
起初,总队的人来家里了解情况,乌云其木格总是躲在丈夫身后不说话。几年的脱贫攻坚,乌云其木格明显开朗了许多。在自治区扶贫总队的督促下,鸿图嘎查制定了村规民约,乌云其木格积极响应,从身边的环境卫生抓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脏活累活抢着干;嘎查在发展集体经济时,集体的60头牛以担保的方式承包给12户牧民养殖,每户5头牛,每年收益可观。贫困时,乌云其木格一家位列其中。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牛,今年,乌云其木格一家把“好事”让了出去,主动放弃了承包,他们坚信,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现在,乌云其木格光荣地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积极参与嘎查的各项工作。脱贫,对于宝山一家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更是迎接幸福生活的信心。
回忆起这些年的变化,乌云其木格用蒙语娓娓道来:盖房子时,需要1万元自筹款,是嘎查书记郑国凤借给我们的;通过产业扶贫,2015年从3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1头,是嘎查纪检书记韩德山帮忙一直在他租的草场上代管;女儿已经在海拉尔的一个幼儿园就业,儿子在上学,成绩很好……
“点点滴滴太多了,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好日子,我们一定要争气,把好日子过好,做个好牧民,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乌云其木格说。
放眼新巴尔虎左旗,像宝山一家这样的建档立卡户共有561户,他们分散在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或由于疾病、或由于自然灾害、或由于子女教育,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如今,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561户已全部脱贫,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全旗55个嘎查来了驻村干部
11月9日,新宝力格苏木敖伦诺尔嘎查第一书记都林走进巴力金家,为他们送去了最新统计确认的建档立卡户明白卡,上面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记录清晰。
自2016年结束漂泊打工的日子,回到家乡后,巴力金一家进入了都林的“视线”。“刚回来时,住的是土房,下第一场雨,都林就顶雨来到我家,看房子漏不漏雨。此后,他就经常来,除了帮扶措施,看到我们困难时,还经常送来米面油等,有时还会给些钱。”巴力金的丈夫高玉臣告诉记者,现在住上了砖瓦房,有了嘎查环卫这个稳定的工作,还能照看孙子,这么舒坦的日子离不开都林。
走进都林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14本厚厚的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着2015年他任第一书记以来每天的琐碎的工作。“在电脑上整理每天的工作,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让自己能够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贫困户真正需要什么,下一步工作该怎么干。”都林说,眼看着扶贫工作就要告一段落,这些日志对我来说,也是一份纪念。
新左旗为纯牧业地区,牧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牲畜出栏、草原生态补偿金,这在位于新左旗北部的吉布胡郎图苏木体现得尤为明显,大部分牧民都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草原广阔,贫困户分散,这也无形中给扶贫工作带来了难度。
白文生是吉布胡郎图苏木乌尔逊嘎查的第一书记,在脱贫工作开展之前,这里的10个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2950元。针对嘎查发展集体经济和脱贫致富思路狭窄、方法单一,他先后组织嘎查骨干前往大连、通辽、兴安盟等地先进旗县考察学习现代畜牧业经营知识,大大转变了嘎查干部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建设房屋、扩建棚圈、设立饲草储备库、打饮水井,依托各项政策,白文生全力为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让贫困户告别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在他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嘎查建起了23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
陈九龙是阿木古郎镇巴音宝力格嘎查第一书记,3年前,记者初次见到他时,他正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德力格尔家中回访。当时,不足20平方米的蒙古包,住着德力格尔一家三代人,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夫妇二人依靠打零工、帮助牧户看管羊群维系生活,更让一家人揪心的是,家里一对双胞胎孩子近3岁了仍不能行走。还好陈九龙及时发现了情况,最终在自治区扶贫总队的督促协调下,在旗卫健委和旗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联系到了对口帮扶的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并减免了手术治疗费用。
11月10日,再次见到陈九龙,仍是在德力格尔家中,不同的是,德力格尔的父母和孩子已经搬到了阿木古郎镇的楼房。与陈九龙同行的还有呼吉日诺尔的两名医生,他们上门为老人和孩子进行体检和回访。3年时间里,双胞胎中的弟弟已经康复,进入了社区的幼儿园,哥哥由于疫情影响,原本打算年初进行了手术推迟到了今年7月,目前正在康复中。在健康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家支付的费用不到5000元。
从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到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2016年以来,全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4亿元,集中投向贫困嘎查和贫困户,通过因户因人施策和政策叠加扶持,“两不愁三保障”均实现了“应保尽保”。这中间,上连党心、下连民心的就是驻守在全旗55个嘎查的广大驻村干部。
让幸福生活延续
寒冷的冬季,难掩娜仁萨其尔巴尔虎奶食品加工车间的火热。浓郁的奶香充满车间内,巴达玛噶日玛娴熟地运用手中的一根细线分割出一块块奶干,整齐地码放在货架上进行烘干。
依托天然优质的奶源,新左旗在阿木古郎镇建设了两个食品加工车间,免费提供给奶食品加工企业,以此带动贫困户就业。同时,根据贫困户意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有活干、有收入。
巴达玛噶日玛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年,她前前后后参加了3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她3年前进入了这家企业工作,如今已熟练掌握多种奶食品制作技艺,每个月有2300元的工资,逢年过节还有奖金。
以前,巴达玛噶日玛的家在甘珠尔苏木。为了方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2018年,她家通过扶贫政策,自筹1万元在阿木古郎镇得到了一套78平方米的楼房,如今,她的丈夫在给别人放牧,她在工作之余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家人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在新左旗最南端的罕达盖嘎查,嘎查书记峰林和嘎查的几位牧民成立了牧博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自治区专项扶贫资金的注入下,他们引入了“海福特”、“西门塔尔”等品种的牛,更引入了现代化养殖模式,建起了现代化养殖场。
“本地牛出肉量低,我们就引入了新品种,以往传统养殖方式,饲草利用率不高,我们引入了牧草粉碎设备,极大提高了牧草利用率。”峰林说,就贫困户而言,目前我们也想到了一种扶持模式,就是牧民在我们这买牛,我们可以代养,保障牧民收益,同时,他们闲下来还可以干点别的,多挣一份钱。
峰林告诉记者,现在,全旗贫困户都已经脱贫了,如何能让贫困户不返贫,我们想到了建立现代化养殖模式,集约化养殖,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嘎查牧民代养,牧民也可以通过公司平台,实时视频查看每天的饲养情况。从目前看,在我们公司代养一头牛,每年可收入1万元左右。
从公司成立的几个月时间里,让峰林难忘的是扶贫总队的悉心指导。“曹起武总队长已先后来了3次,每一次都给我们耐心讲解企业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带来新的信息,总能让我们耳目一新,这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太重要了。”峰林说。
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腹地,西南与蒙古国接壤,东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总长305公里,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中,保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草原生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团结稳定尤为重要。
如今,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已成为自治区扶贫总队和新左旗上下达成的共识。新左旗扶贫办主任宝泉说:“目前,全旗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了脱贫,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巩固脱贫成果,在扶智和扶志上下功夫,结合纯牧区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稳定提高牧民收入,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刘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