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森工集团工会坚持“一切为了职工群众”工作理念,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独特作用。
林区各级工会组织以“实干指数”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指数”,切实当好职工群众的“娘家人”,有力助推林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相关报道,全面展示森工集团工会在精准解困脱困、建设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劳动和技能竞赛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本报记者 赵佳佳
2020年8月,全国和自治区解困脱困第三方成效评估结果显示:林区解困脱困工作的精准程度高,抽查的困难职工样本中,错评率、错退率、漏评率、漏退率均为0%,动态管理精准率、结对帮扶覆盖率、综合帮扶方式精准率、困难职工对帮扶工作满意度、综合评价的精准帮扶率、整体政策知晓度6项获评100%。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截至目前,林区2018年以来在档的5811户困难职工全部解困脱困,林区困难职工正与全国一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把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党政工合力攻坚高位推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直以来,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把解困脱困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林区构建起“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各方参与”的林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长效工作责任机制,以森工集团工会为龙头,所属林业局工会、帮扶中心为支撑,二级帮扶站点为前沿的“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三级帮扶工作网络体系,搭建了救助、维权和服务为一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平台,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森工集团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深入企事业单位,看望慰问林区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军列属、寡孤老人家庭,把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送到困难职工家中。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林区共筹集送温暖、日常救助等帮扶资金4578万元,帮扶各类困难职工5.7万人次。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一助一”、“多助一”活动,近2年来,通过“一助一”、“多助一”形式,使379名困难职工实现脱困。
他们“春送岗位”,举办职工技能培训班,增强困难职工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夏送清凉”,慰问生产、基层一线和户外工作者,发放凉席、凉帽、凉枕等防暑降温用品;“秋送助学”,十三五期间筹集助学资金近1155万元,3831名困难学生通过资助圆了大学梦。“冬送温暖”,每年冬天组织患慢性病职工进行温泉疗休养;“三八”节走访慰问困难女职工……林区各级工会深入贯彻“服务职工、精准救助”主题解困脱困系列活动,结合林区困难职工的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帮扶需求等,采取送政策、送医疗、送助学、送物资、送资金等多种帮扶措施,做到区别情况、因户施助、分类帮扶、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努力实现了“全覆盖、不遗漏”的工作目标,真正把解困脱困工作做成了暖人心、聚人心的“民心工程”。
加强阵地建设,发挥服务职能。森工集团工会重点加强林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林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进行全面走访调研,严格规定帮扶中心建设标准、完善制度措施、规范工作流程,在各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执行。目前,林区有标准化帮扶中心23个,一站式帮扶大厅面积1427.3平方米,配备帮扶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83人,实现了组织体系化、工作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工作制度化“五化”建设。
与此同时,森工集团工会在林区二级帮扶站建设中,先后投入近80万元为二级帮扶站购买了电脑,各基层单位工会也拿出相应配套资金,投入到二级帮扶站基础设施建设中。目前,林区共有场科级标准化二级帮扶站188个,帮扶阵地的建设为林区困难职工维权和服务搭建了平台,使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要求得到具体落实,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经成为工会服务大局、联系职工、帮扶维权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解困脱困立足精准 方寸间彰显“林区做法”
张静是绰源林业局有限公司职工家属,经营着一家商店,她爱人身患疾病常年卧床,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全靠她一人撑着。工会了解她家的情况后,每次商店进货、卸车,都组织志愿者到家里帮忙,冬天商店门前的雪都是志愿者帮忙清扫。为了能让张静多一份收入,林业局开展各项活动的奖品都优先从她的店里选购,弱小的张静背后有了工会的强大支撑,让张静感到生活有了盼望和指望。
森工集团工会将“精准”作为解困脱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困难职工的实际出发,做到精准识别,高效救助。张静一家仅是林区精准脱困解困的受益者之一。
多年来,森工集团工会认真落实“四个一批”和“点对点”帮扶计划等措施,建立了困难职工联系卡,将困难职工的联系人统一确定为基层单位工会主席,行政领导为帮扶责任人。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的要求,积极走访入户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新增和脱困情况,将点对点帮扶记录及台账汇总、编制成册并存档,采取精准帮扶措施,积极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健全工会常态化帮扶机制,做到网格化管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精准施策,注重项目帮扶和智力帮扶,把“输血”解困变为“造血”脱困。森工集团工会围绕林区“1+N”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的总思路,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旅游产业等,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走发展家庭经济的勤劳致富之路。
大杨树林业局有限公司四平山林场和库莫林场分别在致富带头人马洪伟、宋国忠的带领下,组织职工发展大豆种植业,公司工会每年分别为2个林场提供发展家庭经济无息贷15万元、20万元不等的资金。鉴于他们的成功经验,公司工会于2019年将发展种植业的单位增加到了14个。连续2年,仅在种植业上就使职工人均收入达3.6万元。
金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工会鼓励职工引导职工投身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鼓励扶持职工做电商、卖特产、助家乡。据不完全统计,现微商、电商已达20余户。在工会的扶持下,森调队职工张谧在淘宝建立了网店,取名“森熊林副产品”经销店,主要经营蓝莓、红豆、蘑菇、黑木耳、偃松籽、药材、野草莓等。通过诚信经营,已获得三个“钻”,实现年收入10万元左右。
……
制定详细的扶持计划、措施、方案,由原来的生活救济型向生产自救型转变,由原来的送钱、送物向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转变。
森工集团工会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除采取集中或基地现场指导等方式抓好技术培训外,还为经济户购买书籍、光盘等技术资料。此外,各级工会还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举办了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蒙古刺绣、烹饪、月嫂、雪雕等一系列热门实用的培训项目,帮助困难职工掌握增收致富技能。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群众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十三五”期间,森工集团工会下发家庭经济贷款4358万元,扶持家庭经济户4545户,脱贫865人,选树创业带头人472人,带动就业3122人,使发展家庭经济,真正成为停伐后职工转岗分流,实现困难职工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时下,森工集团工会将林区22户深度困难职工、282户相对困难职工纳入常态化帮扶中,对符合条件脱困的困难职工实行“渐退期”管理,做到“脱困不脱责任、脱困不脱政策、脱困不脱帮扶、脱困不脱监管”,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不断续写温暖人心的脱困解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