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

字号

A- 小

14

A+ 大

以红色引领绿色 讲述林区故事·走基层蹲点调研 | 守望绿色

朱容颉
2021-07-12
1930
 ■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刘雪婷 冬梅
  通讯员 王刚

  夏季的伊图里河林业局,浩瀚的林海蕴藏着无限绿意,目之所及皆令人心旷神怡。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务林人白了青丝,绿了荒山、坚定笃行,初心不改……
  践行初心使命
  他是穿着防火服的“逆行”者;他是与“火魔”鏖战的勇士;他是从崎岖陡峭山路步行7个小时为防火队员送给养、睡了18天床下是冰雪的床的“铁汉子”;他是接过传承崔曾女精神“接力棒”的党员,也是职工心中的带头人。
  他是李胜伟,伊图里河林业局伊东林场主任。
  每年3月初,在顶浆造林期,李胜伟便与防火队员们一起上山,一边植树,一边防火。放线、挖坑、植苗、培土、踏实、围堰、浇水,每一个植树步骤都不能有半点含糊。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处理火情,他们走到哪里防火机具就带到哪里。“每年防火期,防火队员集结在一起进行体能训练,包括轻装行、负重跑、维修车辆和机具,学习扑火安全知识,进行实战演习,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李胜伟说。
  李胜伟从事防火工作20余年,一直奋战在一线。2015年,他带领100名防火队员到北部原始林区参加扑灭火任务,明火扑灭后,他和20名队员继续在山上驻守了4天,一直等到有效降雨才撤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胜伟从来都是冲锋在前。2013年,伊图里河地区突降大雨,继而引发洪水。汛情就是命令,李胜伟同职工们在河堤上奋战了一天一夜抗洪抢险,他们用沙袋垒成“防洪堤”,并借助大型机械对河道进行疏通排涝,河堤保住了,为人民群众守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我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被身边的老党员、老一代务林人深深触动、感染,伊东林场作为林区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工作的地方,崔曾女精神在这里一直被传承。自崔曾女塑像修建起,伊东林场干部职工就主动承担起看护崔曾女纪念林的任务,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夏天种花,冬天扫雪,每个月都要来打扫卫生,清除杂草。崔曾女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牢记宗旨、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李胜伟说道。
  说话间李胜伟从脖子后面摸出一只“草爬子”,看到记者惊讶又担心的眼神,李胜伟淡然一笑,说:“我刚从山上植树回来,不小心把它带回来了,没啥事,都已经习惯了。”
  李胜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书写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风采。
  将爱奉献林海
  “到明年7月份我就要退休了,领导考虑我年龄大了,让我干轻松一点的工作,可我就是闲不住,这么多年跟着大家一起上山都习惯了,感觉没干够。”伊东林场管护队员柴体青说这句话时,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今年59岁的柴体青参加工作已有42个年头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栽一棵树,多绿一片林,为林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到退休后和子孙后代讲起来,他曾经管护的林子里有一小半以上的树都是自己栽的,这是他这辈子最骄傲、自豪的事。
  只要这片林子绿,苦点累点都不算啥,柴体青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林区植树季节气温都比较低,上山植树要穿棉袄、棉裤,到了现地干活却不方便,体温升高后就得脱掉这身厚衣物,山风吹过极易感冒,柴体青没有在乎过;植树造林有时遇到坡度过大的地方车进不去,就得靠人力背苗上山,有时背苗一走就是一小时,一次要背100多棵苗,经常是回到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柴体青没有抱怨过。
  爱林护林守林,一直是柴体青不变的人生目标。
  上山扑火,柴体青总是冲在前面,传授灭火经验给年轻的队员,在“火魔”面前,他从不惧危险。十几年间,柴体青的足迹遍布于伊图里河周边,积累了不少扑灭火经验:灭火的时候尽量在上风向,不能迎风灭火;要时刻与后方观察人员保持联系,避免被火包围;不能在窝风的地方灭火……说起灭火来,柴体青算是“专家”。
  如今,与森林在一起,守护好这片林海已经成为柴体青生活的一部分,他爱这片森林的心始终如一,守护这片森林的脚步从未停歇。“只要单位需要我,我一定会继续干下去,守护好这片林子。”这是柴体青对这片森林最好的爱,也是他对自己许下的庄严承诺。
  “林二代”执着守护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小时候的李广顺就被父辈的奉献精神感动,长大后的他最终在父亲的影响下来到伊东林场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
  李广顺的父亲曾在伊东林场从事采伐工作,小时候他就知道父亲工作的艰辛:零下4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父亲早出晚归忙工作,为了采伐任务,一干就是一整天,父亲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一直深深感染着他,所以在参加工作后,他选择了留在林区,建设林区。
  李广顺在伊东林场负责管护工作,保护森林就是他的责任。李广顺笑称,父亲砍了一辈子树,现在自己种树护林,也算是“父债子还”。每天8点,李广顺和同事从单位出发,骑上近半个小时的摩托到自己负责的管护区域进行巡护。
  森林管护工作并不是在林中简单行走,李广顺和同事每天既要检查巡护区域的火灾隐患,还要对进山人员进行入山通行证的查验,同时还要关注森林病虫害的情况。
  进入4月,林区便进入到春季防火戒严期,李广顺的管护工作也进入到关键时期,巡护时间也比平时要长。“我曾经看到过被烧毁的林子,过了火的林子让人看了真的特别心疼,所以我必须要站好自己这班岗,让我们的这片林海远离火灾的危险。”李广顺说。
  李广顺记不清自己曾巡护过多大区域的林子,也不记得自己穿坏过多少双鞋,作为务林人,他早与这片林子连在了一起,“我每天要不来林子里走走,都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就希望巡护的路多走一段是一段,保护的树木多一棵是一棵。”这就是李长顺最大的愿望。
  勇担职责使命
  关宏伟从参加工作起,大大小小的援外救火就参加了二三十次。林区的天气说变就变,经常让人猝不及防。
  关宏伟清楚地记得:一次在汗马援外扑火,睡到半夜时林子里突降大雨,雨水淹进帐篷,大家全身都湿了,冻得浑身发抖;一次去毕拉河附近援外扑火,六月的林区突降大雪,鞋里灌的都是雪,下身都被冻僵了;还有一次去满归援外扑火,给养暂时没送上来,只能吃凉馒头就榨菜,条件虽然艰苦,但磨砺出了关宏伟忠诚、奉献,担当的品质。
  每次接到援外扑火任务,关宏伟都积极响应,即刻出发。
  一次援外救火关宏伟走了半个月,回家后患有严重腰间盘疾病的爱人瘦了一大圈,因为爱人行动不方便,吃饭总是不及时。对于家庭关宏伟有着深深的愧疚,但爱人的支持却给了他强大的动力。
  如今,林业局对防火工作越来越重视,为防火队员改善了衣食住行的条件:上山扑火坐运兵车,睡在一人一个的帐篷里,每个人都有行军装备和行李; 没有援外任务时中午能在宿舍休息,还能吃上食堂精心准备的饭菜。
  看着自己用心守护的森林,关宏伟不禁道出了心里话:“背在身上的灭火机具再沉,也没有我身上的责任重,每当站在森林中,看到这么优美的风景,就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关宏伟的心声,也是伊东林场每名扑火队员的心声。
  尽心尽职守绿
  每年三四月份,刘国莲就开始母树林的观测工作了,如今已是第33个年头。她扎根林海,潜心钻研,勤于实践,与林场职工一起开展造林、苗木培育等工作,共同守护这片绿色林海,作为伊东林场的母树林技术员,刘国莲从事的工作周而复始,从未停歇。
  一连几个月,刘国莲都会与林场职工上山一同从观测木上取枝,再拿回林场做水培实验,看结果程度,对母树结实情况进行物候观测,随后便进入到育苗、栽培、灌土阶段,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疏伐、松土、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对林内影响母树林生长的灌木、杂草进行全面割除,为促进母树林成长发育提供保障。如果有枯死的树木,还要查找原因。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指导,刘国莲每天都穿梭于森林中,和男同志一起上山、一起干活。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母树林工作最忙的时期就告一段落了。每年8月到了上山采果的时节,刘国莲再与工人进山采果,以防工人伤到树枝,影响树木生长。
  虽然有一两个月的空闲时间,但刘国莲却闲不住,她主动和领导申请上山巡护,家人的支持更是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到今年刘国莲参与巡护已是第三年了,刘国莲没有因自己是女同志而推脱工作,而是一直冲锋在前。
  “我是一名党员,就该发挥表率作用,干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尽心尽职,才能为林区尽一份力。”刘国莲话语质朴,却真诚感人。
  伊东林场的干部职工就像大兴安岭上盛开的杜鹃花一样,火红一片,热情、奔放,执着、坚守,他们将爱绿护绿守绿的信念深深扎根,展现着新一代务林人的风采。
分享至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头条
打开头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