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8米电线、14个灯泡和灯座……”1月17日,库都尔森工公司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衣楠在商店采购物品,准备送往7公里之外的南沟管护站。
路途中,衣楠介绍,这些物品是管护员用来做冰灯用的。南沟管护站一年四季都需要值守,在合家团圆的春节也不例外。但今年和往年不同的是,春节期间值班的管护员刘立柱将和妻子一起在管护站过年。
得知这一情况后,衣楠主动参与到管护站迎新春的筹备当中,让刘立柱夫妻度过温馨祥和的春节。
抵达南沟管护站时,刘立柱正举着铁铲垒雪墙。四周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冰灯、一个个可爱卖萌的雪人,都是他的“杰作”,为管护站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
“这里有信号、能上网,通长电,有暖气,出门就是大森林,还能经常和野生动物偶遇,就像住在一个林间的‘小别墅’里。”刘立柱热情地介绍自己在大山里的“家”。
走进室内,窗明几净、阳光充裕,锅炉炉膛里火苗正旺。刘立柱说,这个“家”最初并不是现在的模样,而是从板夹泥房、彩钢房一步步升级改造成砖木结构房。虽然远离镇区,但他每天过得很充实,工作和爱好能做到两不误。
南沟管护站的管护面积达528公顷,它的特殊性在于也是一个野生动物救助站,管护员承担着森林防火检查、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等职责。
“这片区域一般不允许随便进入,必须严格执行一车一杆、登记检查制度。”今年52岁的刘立柱从事管护工作已经22年了,深知肩上的责任和工作的价值。
在南沟管护站刚建成时,因为位置偏僻、条件艰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刘立柱是第一个报名的,自愿调换工作地点来到这里。
“为啥选择这儿呢?因为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非常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刘立柱告诉笔者,他曾居住过的老房子离管护站只有几百米,虽然早已拆迁,但对于家的记忆和乡愁始终挥之不去。
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陆续离开了故土,他却只想坚守好最后一班岗,直到退休。面对别人的不解,他总是笑着说:“总要有人留下,我得守护好咱们的家乡。”
山河无恙、森林平安,绿色永驻、万物和谐,这既是林区干部职工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也是每一位绿水青山守护者的心愿。
“我们每天都要去周边巡护,看看有没有下套、粘鸟、捕鱼的,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和拆除。好在老百姓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来管护站‘做客’的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我们还救助过猞猁和狐狸呢!”
看似每天干着简单重复的工作,但要当好一名管护员并不容易,不仅会苦中作乐,还要掌握做饭、电工、修理、野外生存等“必备技能”。在刘立柱身上,笔者也看到了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本色。
每隔两三天,刘立柱要带着爬犁、斧子、水桶和铁盆,到一公里之外的河套凿冰取水。刘立柱并没有抱怨,反而很开心:“咱这山里的水都是没有污染的,特别清澈、甘甜,也受动物们欢迎。”
让刘立柱惊喜的是,在取水点附近,他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獭出没的痕迹。通过跟踪分析雪地里留下的足印,刘立柱和衣楠在周边布设了4个远红外摄像机。
刺骨的寒冷、艰苦的环境没有让刘立柱叫苦叫累,可生活却给了他一击重创。
去年,刘立柱的妻子检查出了肺癌。孩子上学、妻子看病等花销全都靠他一人工资支撑着。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单位给予了关心关爱,帮助他渡过难关。
看着妻子为他包的冻饺子、冻馄饨,刘立柱坦言,妻子一直都很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但他始终心里有亏欠。
那院子里堆着的一家三口的雪人,或许就是他思念家人、期盼团圆的最好表达。
夜幕降临、朗月升起,刘立柱也接好了冰灯的线路。拉开电闸,整个管护站变得分外美丽。从冰灯里透出来的光晶莹剔透,像极了刘立柱守护家乡和家人的那颗纯粹透明而又坚定执着的心。(陈晓琳 韩凤)